东南曾经最名邑,两浙至今亦名邦
有闻绍兴人对失去萧山很有看法,而对余姚颇为不屑。但事实上,当时的余姚是绍兴最大、最强的一个县,其综合实力(经济、文化等)是当时的萧山没法比的。只是经过县域调整,余姚面积变小、人口变少,多了很多山地,这才相对变弱(比如,慈溪的县城浒山也是从余姚划过去的)。余姚的几个特点是今天的绍兴人所不了解的吧:
(1)文化底蕴深厚。
明张岱撰写的《夜航船》,就可知余姚人的文化遗脉:“余因想吾八越(指绍兴府八县: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新昌),唯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
先读书后习手艺,有文化又能经济的余姚人的确底蕴深厚,在原绍兴府各县中独领风骚。余姚和山东曲阜一起,并称“文献名邦”。
(2)进士、状元、杰出人物数量众多,居全国各城市前列。
余姚自唐宋以来的进士、状元、杰出人物的数量,高居全国各城市前列,光明朝就有400多名进士,其中不乏严子陵、虞番、虞喜、虞世南、王阳明、谢迁、黄宗羲、朱舜水、邵晋涵、蒋梦麟、余秋雨这样的大家。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和“满朝朱紫贵,尽是四明人”的美誉,梁启超对余姚的评价极高。
余姚人有五人考中状元:宋庆元二年的莫子纯,宋景定三年的方山京,明成化十一年的谢迁(后官至大学士),成化十七年的王华(王阳明之父),嘉靖十四年的韩应龙。尤其是嘉靖十四年一科,全国共录取进士三百二十五名,余姚一县就考取十七人,更有头名状元(韩应龙)、二名榜眼(孙升)。
(3)土地肥沃、风景秀美,自然条件优美,物产十分丰富。
1954年余姚划到宁波时,有人口68万,而当时的慈溪人口仅23万。经过县域调整后,今余姚人口82万,慈溪人口近105万(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余姚的计划生育搞的有多好呢)。因此,当时的余姚是中国大县,绍兴第一人口、面积县,盛产青瓷、佛雕、杨梅、榨菜、干菜、雪菜、棉花、蜜梨、茭白、葡萄等,土地肥沃,物产极为丰富。有“中国塑料之乡”、“中国模具之乡”、“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榨菜之乡”、“中国蜜梨之乡”、“中国茭白之乡”等称号。
(4)悠久历史,可与中原匹敌。
暂且不提7000多年历史的河姆渡和田螺山遗址,和1984年已经划归慈溪的上林湖越窑遗址。余姚的文字记载自舜、禹时代开始,先后有“舜耕历山”、“禹藏秘图”之说,至今在余姚还有历山和相传大禹藏治水宝图的秘图山。余姚、上虞是舜的后代居住的地方(舜姓姚,姚江又称舜江),号称“虞舜大地”。春秋时期余姚属越国,战国中期余姚成为楚国辖地。余姚秦时置县,建县已有 2200 多年历史,建城历史在浙江仅晚于绍兴(会稽)。
(5)东南最名邑。
余姚的行政地位在历史上反反复复。秦时为“望县”,仅次于当时的京郊县。唐武德四年置姚州,东包明州,西辖上虞。宋为“望县”,被称为“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1295年)又改为余姚州。其地位一度和绍兴(越州)、宁波(明州)平起平坐!
绿的是划到宁波前的余姚,黄的是以前的慈溪.现在的界以红线划分.
是的。绍兴府是南宋、明、清3代的行政区划,南宋隶属于两浙东路,明清两代隶属于浙江省,是该省的“上八府”之一,辖区相当于今日的绍兴市以及杭州市萧山区、宁波市余姚市。南宋、明、清3代,绍兴府始终下辖8个县:山阴县、会稽县(2个首县)、萧山县、余姚县、新昌县、诸暨县、上虞县、嵊县。
是的~绍兴解放后被拆了好几次~
确实,萧山也是的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