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该不该读作文
不少大学生都有较充足的课外时间,但真正用于研究性阅读的很少。广东某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了寒假图书馆的借书情况,其中流行小说类图书借阅最多;并列第二的分别是励志类丛书和人物传记;排在最后的才是国内外经典名著、科普类丛书和专业类丛书。 读书工具化 学业瞎指就业有压力 实用知识受欢迎 现在社会变化快,人心较浮躁。大学生们承受着未来就业的压力,还有许多忙于为出国、考研和各种证书做准备,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看比较严肃的书籍。在走访大学书店时,四六级、托福、GRE、考研、公考和其他关于考级、考证等实用性较强的书籍最受大学生欢迎。 不少大学生课外时间都忙于考研、考证,很少有时间用来读课外书,更有不少学生感觉课外书只能是“副业”,考研、考证才是“正业”。华师大三学生小陈向记者透露:“我每天用于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不会超过1个小时。因为我还要考一些证书,像会计从业资格证,BEC等考试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读课外‘闲书’的时间就当然少了。” 名著很难懂。除非有很浓厚的兴趣与底蕴,不然要看这种书是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行高想阅读经典名著,但就是看不懂。“要读懂名著,特别是学术性的书籍,需要很多社会阅历和背景知识积累,没有这些,读不懂名著其实很正常。”小倩觉得,图书品种越来越多,人们选择更容易读的、更让人感觉轻松的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专家声音 物质生活满足后状况会改善 不少人担心,快餐式阅读会不会导致大学生们身心浮躁、知识结构简单化?不读经典,如何进入文化的核心,如何档神尺加强人文素养?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的史洪权老师表示,“这样的现象很正常。”他称,现在的实际状况是,学生读了名著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没有太大作用,“现在文学并没有被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根源在社会,社会浮躁了,学生自然也就浮躁了。”但他认为这种现象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华南师大附中离休教师、致力国学研究40多年的郑千一老师也表示,名著遭冷遇只会是一时的社会现象,经典文化对一个人的人格品行、思维方法而言,就如同阳光和水对生命的意义,“当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他总会追求精神文化的”。 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江冰教授对大学生的浅阅读现象同样表示理解。他认为,现在正处于一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们面临生存压力,一毕业就失业。为了生存、找工作,选择会有点功利性。“另一方面,现在是一个娱乐时代,‘深’阅读逐渐被‘浅’阅读或‘轻’阅读替代,这将成为一种阅读趋势。” 江冰也建议大学生尽量多读一些名著。“民族传统需要继承,而许多传统是通过‘经典’体现出来的,大学生不能放弃经典著作的阅读。” 他同时也承认,要求学生像以前那样全神贯注的阅读经典著作是不符合现实的,这是全社会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现在的教科书应当赋予‘经典’新解读,增加‘经典’在当代传播的魅力。”“高校、出版社和图书馆要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同时也要在传播方式改革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