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体的类型及特征

2025-04-14 00:19:5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最早对火成岩中包体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是法国学者Alfred Lacroix(1893)的《Les Enclaves des Roches Volcaniques》,Dider(1973)、Dider and Barbarin(1991)的两部专著可以认为是继Lacroix(1893)之后关于火成岩(主要是花岗岩)中包体研究最系统的文献(肖庆辉等,2002),根据这些文献和其他的研究成果,可以把深成岩或变质深成岩中的包体分为如下几种基本类型:①捕虏体;②同源包体;③残留体;④镁铁质微粒包体。

1.捕虏体

捕虏体(xenolith)一词是由Sollas(1894)提出的,目前已得到广泛的使用,指深成岩或变质深成岩中所携带的外来固体岩石的碎块,有时就是附近围岩的碎块,可以是沉积岩、变质岩或火成岩,通常呈角砾状,与寄主岩石之间界线截然,通常集中在侵入体的边部,尤其是顶部。对于浅位侵入体而言,捕虏体可以来自其附近的围岩,称浅源捕虏体,也可以来自于深部,称深源捕虏体(Goodsped,1947)。

2.同源包体

同源包体(autolith enclave)最早是由Lacroix(1893)提出的,目前仍在继续使用。这种同源包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长英质微粒包体,代表侵入体早期的冷凝边,其在岩浆上升的过程中破碎,这种包体也被称之为完全同源包体(Lacroix,1893);另一种则是指在结晶作用开始阶段由首先结晶的镁铁质矿物在岩浆中局部集中形成的包体或镁铁质堆晶岩的碎块,也被称之为析离体(Lacroix,1893)、堆积体(Wager et al.,1960)或堆晶岩包体,其富含早期结晶的矿物,晶粒大小与寄主岩石中的同类矿物相同,且具有堆晶结构,多数与寄主岩石渐变过渡。

3.残留体

残留体(restite)通常是指深部源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后残留下来的难熔残余。它可以产于深成侵入体中,如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中的某些角闪质岩石(斜长角闪岩、石榴斜长角闪岩)和榴辉岩等,或“S”型花岗岩中的富云母包体,但更多的是产于与高级变质地体密切共生的深熔片麻岩中(见本章第二节)。在深熔片麻岩中,这些残留体的基本特征是:①残留体在成分上通常与其寄主岩石互补,因此,相对富镁铁质;②残留体的产出具有明显的专属性,不同类型的深熔片麻岩中发育着与其成分相对应的残留体,如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的高级变质杂岩中,石榴花岗岩中大量发育有含石榴子石富黑云母包体、富石榴子石包体、石榴黑云片麻岩包体和石榴磁铁石英岩包体,而紫苏花岗质岩石中则大量发育有大小不一的麻粒岩包体,同时,这些包体通常也于其寄主岩石的围岩在成分上有一定的相似性;③在某一类深熔片麻岩中,残留体的类型可以是单一的,但多是复杂的,残留体类型的复杂性与源岩成分的复杂性和熔融程度有关;④残留体形态复杂,多与寄主岩石渐变过渡,有时呈残影状产出;⑤残留体具有变晶结构,内部变形构造相对复杂。

4.镁铁质微粒包体

镁铁质微粒包体(mafic microgranular enclave),既俗称的暗色微粒包体,又称镁铁质微粒花岗岩类包体(mafic microgranitoid enclave)或镁铁质岩浆包体(mafic magmatic en-clave),这类包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岩浆结构,是岩浆结晶的产物;通常为微粒-细粒结构,小于1mm,有的也可达2~3mm以上,但总是小于其寄主花岗岩;包体大小变化较大,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包体形态通常为浑圆状、椭球状、卵状或各种不规则的或拉长的形状;包体与寄主岩石之间多显示截然的界线,有的包体可见很细的冷凝边;典型的镁铁质微粒包体在成分上为镁铁质到闪长质,与侵入体的围岩岩性关系不大;包体的颜色从黑色到深浅不等的灰色,但总是暗于寄主岩石。这类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目前多发现与一些显生宙的褶皱带或花岗岩带,如欧洲的华力西褶皱带、苏格兰的加里东花岗岩带、美国内华达岩基带、我国东昆仑花岗岩带等,其详细特征和研究内容见《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肖庆辉等,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