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热闹是一种行为。要解释这个行为,就要挖掘这个行为背后在特殊环境下的动机,继而追溯其内在需求。
一、如果“热闹”发生时,几乎没有其他人在“看热闹”,我们研究第一批“看热闹”的人的心理-行为机制。
1.当时的情境是:一个有人参与的引人注目的事件正在进行。一个人路过,发现了环境中的这个事件。然后这个事件就引起了这个人的关注,心理学上叫“注意”。
一般,风吹草动、人来车往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这个无需讨论。
2.当他注意到之后,在行为上变成了持续性的“关注”。这一阶段,他的行为是了解这个“热闹”的内容。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人都有“了解不寻常事件”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是生命长期进化而来,在人类身上得到发展的一种本能。它有利于主体及时捕捉环境中的“有用”信息,从而更好地趋利避害,而生存发展。
这样的需求在“遇到特殊事件”时,就引发了了解这个事件的动机。由于这个动机所对应的自我效能感一般都足够强,而不可能对相应行为造成阻碍,因此发生了“关注”这一行为。
3.通过“关注”了解了“热闹”的内容之后,有人会继续“观看”。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时候的心理状态和人们看电视剧,看小说、电影的心理状态是很相似的。这是在享受一种观看的乐趣。它与上面所说的“获取信息”已经有所不同了。可以试想,你非常喜欢看一部动画,即使有人把它下集的内容、结局等完全告诉了你,你也不会因此而不继续看了。就像看热闹时,假如是街头两个小流氓开始打架了,愿意“观看”的人就算知道了结局是甲把乙打掉了两颗牙,乙把甲打歪了鼻子,可还是会继续观看。
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简单的,仅仅是为了“观看”;但内在的需要是复杂的。这里容不下过多赘述。
二、如果已经有人围观,我们分析这种情况下,“看热闹”人的心理-行为机制:
1.当时的情境是:一个有人参与的引人注目的事件正在进行,且有围观者,一个人路过,发现了环境中的这个事件。当然一样先会引起此人“注意”。
2.同上,他一样会“关注”。但这时的关注背后的原因已有所不同。当然上面那种情况的原因一样在这种情况中同样存在,但多出一个原因:从众心理。这种行为现象叫“从众”。背后的需要机制比较复杂,不容赘述。但主要来自安全的需要。
3.当“关注”转为“观看”时,心理状态又变成了如前所述的状态。但同时,从众心理会继续存在。
三、总结:
“看热闹”的人的行为一般都包括三个阶段:“注意”、“关注”、“观看”。
而“看热闹”人本身包括两种类型的人:无围观者在场和有围观者在场的人。
不同类型的人在不同阶段,其心理-行为机制不同。具体见上文分析。
看热闹其实主要还是人类的好奇心在起作用,人类看到这类事情会很自然的关注,去了解事情的真正情况,一旦了解了以后,一般也就会走开了,因为再也不会引起自己的好奇。人类社会是一个群居社会,每个人都在其中,自然要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其实这也是人类保护自己的一种天然方式,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人的想法和行为容易受到身边的人影响;另一方面,在社会群体中,一个从来不会关注周围身边事情的人,那必然会遭到社会其他人的孤立,凑热闹会让人们有与周围人谈话的资本,不然,什么事情都不知道,那还怎么和其他人聊天,看热闹这也是在社会交往。
无论凑的热闹是好是坏,其实都会一直不断的在发生。,多数人们还是喜欢看热闹,可以借此去了解一下别人的情况,从而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的情况,比如有人结婚,邻居们都会凑过去看新娘子,看看新娘子好看不好看,从而缓解一下自己的心理,从而得到一些想法和看法。揩油一些事故,有些虽然知道可能会有危险,看是多少还是会看几眼,从而心理产生一些思绪,但拥有平安健康,已经很幸福了,更能体会和珍惜现有的幸运。
这说的简单就是好奇心,是什么引发好奇心的呢?是求知欲。一个人看到别人在看他不知道的东西,为自己的利益找想就是希望自己能从那个未知的东西里面学习到或者发现到什么信息。所以说一个善于观察的人都有求知欲,而一个理智,拥有智慧的人会合理控制求知欲,你说的看热闹并不是所有人,例如交通事故,有些人就不在乎,因为他不感兴趣,但是对于未知的事,人不免都会去尝试。而那些对什么事都不闻不问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人都有思想,大脑都闲不住。不知这样的答案你可否满意。
1,好奇心。不再赘言。
2,从众心理:这里的解释和楼上不同,不是无缘由的跟上人群,而是来源于一种安全需要。
因为从众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群体逃避灾难上去。集体的智慧往往能获得生的希望,所以大家的方向一致。
由此,看见很多人在看热闹,出于一种安全感认为自己应该过去了解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免自己遗漏信息而感到不安。
这是一种羊群心理,也就是从众心理,头羊走哪里,其他的羊也走哪里,那么多人看,自己也围观上去。
还有就是一种眼红的心理了,觉得别人在看什么东西很有意思,我没看见就觉得损失了,不能光让别人占便宜,我也要有意思。
另外,好奇心,有闲工夫而缺乏爱心,也是一些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