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私、狭隘、任性,一切以我为中心怎么办?

2025-03-31 21:56:1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21世纪,我国人口状况,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第二代时期,其家庭结构将明显地出现“四二一”情况。所谓“四二一”,就是指一个家庭中有四个老人,两个家长和一个孩子。这样的家庭特殊结构,造就了为数众多的家长对独生子女存在“独苗难养”的焦虑心理。基于这种特殊的心理,许多家长出现“四怕”心态:一怕孩子有灾有病;二怕孩子学坏了;三怕孩子无孝心;四怕孩子不成才。因此行为上表现为“四过”:过度宠爱、过度保护、过度照顾、过度期望,酿成孩子自私、狭隘、任性,一切以我为中心。 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有30%以上的独生子女由于从小被父母奉若至宝,娇惯放纵,又潜移默化地受到成人“私有”观念的影响,结果形成了自私的品质。有50%以上的独生儿童形成了其他不良情绪,如爱激动,好发脾气,狭隘和任性等。究其原因一,独生子女上无兄姐,下无弟妹,是家庭成员中唯一的晚辈,一方面个性得于充分发展,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思想活跃;而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之争,而得于父母的宠爱、偏爱,酿成自私的心态。 其二,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又缺乏与年龄相近的小伙伴嬉戏=玩耍以及相互爱护、相互合作的实践机会,就难于是孩子形成相互关心,同情别人以及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良好品质。 其三,没有兄弟姐妹,容易养成“以我为中心”的观念。因为,“独苗”、“助长”,过分“宠”、“疼”、娇惯溺爱,一味迁就,使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待人接物态度和行为习惯。又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没有“比照者”,孩子难以正确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便形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观念。 纵观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身上存在的很多缺点和毛病,分析独生子女是“优等儿童”,身上的优点、长处多多,寻求适合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教育途径。 第一,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家中,家长要尽可能做孩子的朋友,培养他敢于说话,爱谈话的性格。家庭大事尽可能让孩子参与讨论,尤其是涉及孩子的问题,应多听孩子意见。这样有利于树立信心,大胆而正确地与人交往,品尝与人交往的各种滋味,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第二,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辨别真、善、美、恶。孩子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最初表现为习惯。行为习惯一旦形成,想要改变就难了。所以,家长要明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从孩子学话开始,逐步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与丑”;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勤劳与懒惰”;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做的;什么是该表扬的;什么是要挨批评的。循循善诱,潜移默化,持之以恒,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引导、鼓励孩子参与群体活动。家长应鼓励孩子“出头露面”,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与陌生人交往。外出作客时,要让孩子多观察成人间的交往;家中来客时,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孩子在成人交往中学习交往,逐步消除孩子在交往中羞怯、恐惧、畏难的心理。 第四,让孩子自己寻找伙伴。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走出家门,自己出去寻找伙伴,多结识一些同龄的兄弟姐妹、同学、亲戚朋友,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比照,相互成长。 第五,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矛盾。打架、吵嘴、闹翻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是孩子了解群体、体验社会行为规则的窗口。家长不能以自身的好恶、道德观来判断孩子间的是非、对错,而应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交往中的各种矛盾,教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法,如分享、交换、轮流、协商、合作等,让孩子自己学着解决问题。 第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合乎实际,充分考虑子女的特点、优点、长处,以及兴趣、爱好、志向,确定其发展目标。既不能“恨铁不成钢”,又不可“树大自然直”。因为家庭的教育任务,不是直接造就各种类型的人才,而是让子女德、体、美三者方面发展,为子女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