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1、起源:
风雅颂赋比兴,起源于诗经,合称“六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赋、比,较清楚,兴有疑问,后人分歧很多,没有定论。刘勰“风通而赋同”,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
2、简介:
“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而后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雅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从诗歌内容来讲的,赋比兴则是指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类似于修辞手法。风雅颂赋比兴的具体含义如下:
1、风:本是乐曲的统称,又称国风,一共有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
2、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4、赋: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5、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6、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赋比兴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就是各地区的乐调,包括周南\召男\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的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风是国分 雅是 大雅 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