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型板块边界的洋脊轴部附近,由于岩浆不断上涌形成新的洋壳,因而具较高的地热梯度及热流作用,使先形成的洋壳岩石遭受中一低级变质作用,并随海底扩张分布于整个洋底,被都城秋穗称之为洋底变质作用。平错型板块边界,由于相对错动而发育动力变质作用,如圣安德烈斯转换断层发育一条宽达几公里的动力变质岩带。汇聚型板块边界,由于强烈的板块俯冲或碰撞及由此引起的岩浆作用,常引起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在板块的俯冲边缘,由于俯冲压力及上覆岩层的重力而产生高压环境,冷的洋壳和沉积物的俯冲使得在海沟及海沟靠大陆一侧的内壁附近出现低的地热梯度和热流值,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低温高压变质作用,以蓝闪石片岩出现为主要特征,故又称蓝片岩带。
与此同时,在远离海沟的火山岛弧地区,板块俯冲导致火山和岩浆活动,使热流值和地热梯度增高,而因俯冲作用产生的压力则相对减小,从而形成高温低压变质作用,以红柱石片岩出现为特征。上述低温高压变质带与高温低压变质带双双成对发育在俯冲板块边界近海沟和近陆地一侧,成为双变质带。如果出现两次以上的板块俯冲作用,则可形成两对以上的双变质带。
补充:海沟是俯冲聚敛边界,它导致大洋板块沿着俯冲带朝着另一板块(大陆或大洋)之下逐渐潜没消亡。在俯冲带及其附近,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地震活动和地质变形。在俯冲带上盘,俯冲板块在深部被熔融而成岩浆,岩浆上涌引发火山——侵入作用,形成岛弧,以及相的构造变形和变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