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三生教育扎实有效进入课堂? 八里岔小学课改交流材料 今春开学,我校在语文数学两科教学中继续探索三生课堂教学,先将我们的 做法汇报如下: 一.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也会不错。我校五年级语文老师刘玉强在教学《草虫的村落》一文时,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激发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心中对昆虫世界充满了探索和向往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他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喜欢童话的特点,发挥学生的想象,走进小甲虫的心里,体会小虫之间的情感,然后带着感情读句子,感受草虫们也有人类社会一般的生活。充分实现了“三生课堂”即:生活、生存、生命,使学生会学、乐学。 二.展望生存需求,培养生存技能: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生存需求,把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永恒目标。 如教学四年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结合学校的地震演习引入课题:抗震救灾中发现,遇难者常常死在门后,为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想,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实践:1.小组合作:利用分发的七根筷子、橡皮筋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迅速;2.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制作图形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和四边形不稳定的特性。他们不但悟出了“遇难者常常死在门后”的原因是由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还提出了地震逃生的重要原则“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这时趁热打铁补充讲解了《地震中逃生十大法则》。教学中适时教给学生生存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在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中自主发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结合知识的探究,学生的分工协作意识、实践研究意识、探究发现意识、信息处理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样,通过对生存技能的培养,能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在应急状况下自救、自护和逃生能力得到增强,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正如达尔文所说“适者生存”,如何成为“适者”?需要知识和技能。生存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能力,孩子生存能力的强弱,除先天遗传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学习。语文教材中,就隐含有这方面的学问。《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告诉人们坚定的信念也是重要的求生手段。《顶碗少年》 中的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精神震撼每个同学的心;这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进行生动实在的挫折教育。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积极向上的生存观和乐观健康的生活观,是课堂教学的又一根本。作为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和“三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为“三生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三生教育”开出艳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