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孟子立足于人的社会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荀子则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强调道德修养是主体通过学习达到对外在的礼法制度的遵从。两种人性论看似对立,实际上是互补的。
当然孟子主张的性本善论在中国历史上盖棺而论完全就是个笑话,导致伪善和犬儒主义的盛行。
人之初有两种含义,答案相反。
1.如果认为人之初是人类产生之初。那么,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性善。
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极度贫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平均主义思想,生产资料是归集体所有。没有人有偷,抢等概念。所以,以现在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来看,人之初,性本善。
2.但是,如果说人之初是某个个人生命刚开始的意思。那么,人之初,性恶。因为人刚出生下来时,只不过是一个生命有机体而已,并不能算作真正的人。由于他还没有与社会接触,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意识,所以它只有自然属性,没有社会属性。和其他动物一样。个人的善,是由后天的教育,社会的熏陶,在个人的物质基础上形成的。以我们看待动物的眼光来看,人之初,性恶。(这一点,狼孩就是最好的例证)。
我觉得人本没有什么性,刚出生的孩子懂什么呀,吃屎的孩子而已。
人性的善与恶都是后天慢慢养成的。
我个人觉得荀子说的人性本恶是对的,人刚出生什么都不知道,是法律和道德约束人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