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性质】磺胺嘧啶为白色结晶粉末,遇日光色逐渐变深。溶点约225℃,同时分解。在水中几乎不溶,略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和氯仿,易溶于稀盐酸、强碱溶液和碳酸碱溶液。临床上使用的磺胺嘧啶钠为白色结晶粉末,遇日光色逐渐变深。长期置于潮湿空气中,会吸收二氧化碳,游离出磺胺嘧啶,因而就只能部分地溶于水。本品溶于水(1∶2),略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和氯仿。【作用与用途】磺胺嘧啶为治疗全身感染的中效磺胺,属广谱抑菌剂,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抗菌原理是由于磺胺药与对氨苯甲酸竞争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所致。对氨苯甲酸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它是细菌合成叶酸的原料,而叶酸又是形成核酸,保证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与磺胺类相结合后,就无法利用对氨苯甲酸作为合成叶酸的原料,使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水产养殖中常用于防治淡水鱼类的出血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赤皮病、竖鳞病等,鳗的细菌性肠炎、爱德华氏病、弧菌病、赤鳍等,甲壳动物的弧菌病、链球菌病、黑鳃病、烂鳃病、甲壳溃疡病、红腿病、链球菌病、细菌性虾类肌肉白浊病,海水鱼(大黄鱼、海鲈、鲷科鱼、美国红鱼等)烂鳃病、溃疡病、弧菌病、链球菌病、出血性肠炎,鳖皮肤溃疡病、白点斑、红脖子病、穿孔病、出血性败血症。【用法与用量】(1)内服:海、淡水鱼类与甲壳动物每100千克体重5~10克,连用6天,其中第1天用10克,第2至第6天用5克,配制成药饵或直接拌入饵料中投喂。或当投饵量为4%时,常用口服用量为:每千克饵料中添加磺胺嘧啶2~5克,连喂4~5天,用药时需与碳酸氢钠等量同服。龟、鳖类一般口服4~8 克/千克饲料,连喂5~7天,第2至第6天减半。
(2)注射:对亲鱼继发性细菌感染可用增效磺胺嘧啶注射液,每支10毫升,内含磺胺嘧啶钠1 克;甲氧苄氨嘧啶(抗菌增效剂)0.2 克;5~8千克体重一次性肌肉或腹腔注射2毫升。
(3)浸浴:鳖腐皮病、穿孔病等可用10毫克/升浸48小时。【注意事项】(1)磺胺嘧啶与碳酸氢钠并用,可以增加排泄、吸收,可以降低对动物肾脏的不良反应,减少结晶析出以及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
(2)磺胺嘧啶与甲氧苄氨嘧啶合用,可以发生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