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能力:沉得住气。
沉得住气,是对任何人来说都适用的生存智慧。
人活一辈子,不可能永远交好运,总是要经历各种失败、打击和磨难。
在面对黑暗的时候,沉住气,才能有所作为。
沉得住气,是冷静,是积累,也是沉淀。
司马迁惨遭宫刑之后,沉住气发愤著书,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参加科举屡屡失败的蒲松龄,在寂寞里聊斋闲话才有了“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的《聊斋志异》;
居里夫人埋头做实验,耐住了十余年的苦闷,才终于在成吨的矿石残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
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但他并未因变法失败而心灰意冷,而是沉下心来,充实自己,为以后做准备。
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曾说:“你们用5年做成的事情我用10年去做;你们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用20年去做。如果这样还不行,我就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80岁把你们一个个送走以后再来做。”
简单的几句话为揭示了他成功的一大必要条件——沉得住气。
三国时期有着“冢虎”之称的司马懿,便是将沉得住气发挥到极致的智者。
所谓“冢虎”就是潜伏在墓穴之旁的猛虎,懂得见机而动,迅猛异常。
面对曹操的猜忌,司马懿选择了韬光养晦,一方面勤于政事,积极努力地工作,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满足现状,不好权势的姿态。这样曹操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并且逐渐信任开始加以任用。
面对诸葛亮送来的女装,他再次选择了隐忍,并将女装穿在身上。面对蜀军的挑衅,依旧坚守城寨。
就在五个月后,诸葛亮病逝,司马懿赢得了这一场持久战的最终胜利。
《菜根谭》里说:“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
有人说,人类所有的力量,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所谓强者,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时机。
很多时候,追求速度,会让自己的内心无法真正地沉下去,结果当然也不会太理想。
欲速则不达,只有沉得住气,才能稳步走好每一条路。
每一个目标的达成,都要经历千辛万苦的磨炼,没有谁的成就,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只有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沉下去,专注自我修炼,才能在一个位置上站稳脚跟。
我们往往在羡慕别人的好运时,忽略了别人在背后付出的努力。
而那些真正心想事成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耐住了寂寞、承担了压力、沉得住气、沉下心来默默耕耘的人。
能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心中怀揣远大志向还能一直沉得住气、沉下心来努力的人。只有那些能够默默去努力的人,才可能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人生需要慢慢积淀,生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相信自己,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多一点机会。不着急,沉得住气,你就赢了。
2
第二种能力:换位思考。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喜怒哀乐。我们不能因为个体的不同,就把无法理解别人当成理所应当。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理解对方的不同,是对人最大的尊重,也是处世的大智慧。
如果我们凡事都习惯以自己的观念为标杆,把一切都当成顺理成章,想当然,却不知道换位思考,那么再好的关系也很难维系。
我们各有各的生活,也各有各的苦难。立场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同,所以很少有人能凭着自己的理解去换位思考,更何况做到感同身受。
列夫·托尔斯泰说:“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中的苦与乐。”
生活本就不容易,这时更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才是最适当的活法。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任何人,任何事情,只有将心比心,才能相处的融合。
拿破仑·希尔曾说过:
“懂得换位思考,能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并能切实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就是你的。”
换位思考,知道却很难做到。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一直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别人,所得出的,永远都不会是好的结论。
而换位思考,愿意真正地去考虑对方的感受的人,才能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生命,是一种回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3
第三种能力:拿得起,放得下。
有人说:“人生在世,既要拿得起,更要放得下。拿得起不易,放得下更难。难就难在要拥有一颗坦然面对一切的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放下,你才是赢家;放下,你才算智者。”
要知道人的欲望无止境,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人活着需要的是一种心态,那就是知足,更需要一种状态,那就是常乐。
许多的事情,只有拿得起,放得下,常怀怜悯之心,常怀感恩之情,做到心胸宽广,对任何事物都不斤斤计较,即使生活简朴,也能苦中求乐,懂得知足,那么你就一定会过得简单幸福。
拿得起,放得下,也是人们生存与社会多年来为人处世最可贵的真谛名言。
正所谓:“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若能做到闲暇静下心来听风赏月,笑迎花开花落,达到一种豁达潇洒的精神境界,像明代诗人杨慎的古诗作品所言一样──“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真正有智慧的人生,一定是拿得起放得下,与其拘泥过往,不如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周处年轻的时候,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同乡人都惧怕他,将他同山中白额虎与水中蛟龙并称为三害。
当他得知自己被乡人厌恶之后,很想改正,但又怕年龄大,不会有所作为。于是去拜访陆机陆云兄弟。
陆云听说后,说道:“古人贵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君前途尚可,何忧令名不彰邪?”
意思是说,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只要你有自新的能力,对过去说再见,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唯有拿得起放得下,放下心中的执念,才能感受天地广阔。
周处也确实不负众望,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最终成为了有名的忠臣。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既然人生避免不了艰难困苦,不如策马奔腾,向前看,一路高歌猛进。
要知道人生不长,从容达观一些,就会轻松自在一些;豁达随意一些,烦恼就会少一些。
正所谓:“人之所以烦恼,在于计较。人之所以幸福,在于知足。生活没有十全十美,简单就好。很多事没有太多的道理,顺其自然就好。”
人活于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不必去计较的,该放下时就懂得去放下,这样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不难发现,那些果断勇敢,拿得起拿得下,凡事拎得清的人,往往活得都自在洒脱。而那些拿不起放不下,凡事都要锱铢必较,纠缠的人,往往活得郁闷心累。
拿得起,放得下,才是人生真正的赢家。
放下,就是卸掉沉重的包袱,舍去不愉快的曾经,告别过去这样或那样的不愉快,重新开始轻装上阵,静心而行。
纵然过去再美好,纵使昨天再苦恼,也是昨日的事情;对于未来而言,一切都是曾经;而明天,也许还有风、有雨,还有坎坷泥泞,但只要跨过这道坎,很快就会是艳阳高照,风平浪静。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要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学会适时放下。
放弃那些是非恩怨、爱恨情仇、名利得失,放下所有的纠结与不足,放下浮躁的得失之心。
只有拿得起,放得下,做到坦然的跟往事告别,下一段或许就是别样的风景。
如果你想什么都抓住,到头来,你会发现,什么都抓不住。
越是不能放下的,越容易失去。越想牢牢抓住的,越消失得快。越想拥有的,越不属于你。
越想把握的,越会失去,越是看重,越得不到,越是在乎,越抓不住。生活中,那些懂得放下的人,越能感觉到轻松,懂得放下的人,最后往往能找到自我,懂得遗忘的人,方能得到自由。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人生才会是赢家。
人生,拿得起,放得下,以平常心对待生活,生活无处不是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