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的水均衡处于负均衡状态,只有丰水年份才出现正均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干旱化趋势加剧,大量中小型湖、塘干涸,草场大面积退化和荒漠化,沼泽湿地失水严重,一些外流湖变为内陆湖,生态环境退化。此外,多年冻土层出现萎缩,引起冻结层疏干;开采砂金对河谷平原区含水层结构彻底破坏,切断了地表水对地下水系统的补给;过度放牧对草场植被破坏,造成草场退化,源区水源涵养能力降低,造成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黄河源区水环境恶化。黄河源区黄河断流是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一是青藏高原隆升河流侵蚀下切作用强烈,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含水系统遭受破坏,湿地、湖泊缩减,造成水资源调蓄能力降低,当冬季地下水调节量不足以维持径流时,出现断流;二是植被退化,土壤涵养水分能力降低;三是气候原因,冬季极低温造成河流“连体冻”式断流。今后黄河发生断流的频率将会增高。黄河源区黄河断流原因的查明,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以及对当地农牧业布局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的水均衡处于负均衡状态,只有丰水年份才出现正均衡。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干旱化趋势加剧,大量中小型湖、塘干涸,草场大面积退化和荒漠化,沼泽湿地失水严重,一些外流湖变为内陆湖,生态环境退化。此外,多年冻土层出现萎缩,引起冻结层疏干;开采砂金对河谷平原区含水层结构彻底破坏,切断了地表水对地下水系统的补给;过度放牧对草场植被破坏,造成草场退化,源区水源涵养能力降低,造成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黄河源区水环境恶化。黄河源区黄河断流是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一是青藏高原隆升河流侵蚀下切作用强烈,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含水系统遭受破坏,湿地、湖泊缩减,造成水资源调蓄能力降低,当冬季地下水调节量不足以维持径流时,出现断流;二是植被退化,土壤涵养水分能力降低;三是气候原因,冬季极低温造成河流“连体冻”式断流。今后黄河发生断流的频率将会增高。黄河源区黄河断流原因的查明,对黄河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以及对当地农牧业布局和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黄河下游自70年代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57次共682天。1997年黄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纪录,断流多达12次,长达226天,断流里程达622千米。面对此种情况,人们不禁大声疾呼:救救黄河吧。
有关资料显示,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的流量不断锐减: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断流频频发生,使人不安。但是对于黄河断流的原因至今还只是刚刚开始研究,近期内仍无法找到有效办法来解决问题。
同期资料显示,黄河流域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出全国0.4个百分点,黄河上游地区比全国高出近1个百分点。据联合国提出的不同地区人口压力临界指标: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宜的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千米7人和每平方千米20人;我国专家提出中部地区人口密度以每平方千米19人为适宜。事实上,1990年黄河流域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85人到86人,是临界点的4.5倍!
历史上,黄河下游曾有过800多年无大患的相对安定的时期,这时的黄河流域人口密度很低,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的影响要小得多。此后,黄河流域的人口不断剧增,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达到爆炸的边缘。人口的剧增已大大地超过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为维持人们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只有大面积开垦林地、草地和陡坡,导致林地、草地等大幅度减少,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土壤严重流失,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形成一个垦殖---破坏---穷困---多生---再垦殖的恶性循环。
黄河为什么会断流?
冬季断流是因为季节性的封冻
其他季节断流有因为夏季雨量稀少,缺少补给水
或泥沙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