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对究竟什么是文学,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古人说“诗缘情”、“诗言志”;现在有人说文学是一面“镜子”,反映社会现实,有人说文学是游戏,给人带来娱乐,也有人说文学的意义在审美,倡导为艺术的文学。其实,上述种种说法,涉及的内容都不是文学本质,而是功能。世上能对其它事物产生影响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功能是事物的属性,在事物各种属性里,它属于潜在的能力。说“诗言志”,或者“诗缘情”,其实是说诗能够表达志向,能够抒发情感,但它不一定非得表达志向,非得抒发情感,它只是具备了类似的功能而已。本质则不然了,本质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是核心,决定事物的性质,本质和功能不可同日而语。文学具备某种潜能,就有可能达到某个目的,或者呈现某种形态,而它的本质决定了它是什么又不是什么。
功能不能取代本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许多文学本质之争,其中的大部分,其实都是功能之争。文学有许多功能,其中没有主次之分。文学的诸多功能决定了文学的多元,文学的多元决定了文学的多义,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如此纷繁灿烂的文学现象。如果把其中之一定义为本质,就是在它们中间分主次轻重--文学的根本意义取决于它的某个功能,而其它的功能只能隶属于它。于是就有了在文学内容上的题材大小和意义大小之分。
许多年前,我在校园书店翻过一本当时的文学理论书籍,我只看了看目录,没有细读。书的作者列举文学几种常用功能,例如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审美作用,给它们分别命名为本质、特质和特征。用类似术语命名功能,等于说给它们排座次,老大,老二,老三--认为它们在文学中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至于其它文学功能,就更等而下之,连“特征”都捞不上。这种做法聪明,但不可取,因为事实并非如此。虚的不说,就说具体运用吧,会影响对作品的评价,那些不能体现那所谓的文学本质的作品,哪怕再优秀,也只能算二流之作了
文学学习主要是靠阅读,阅读有点深度的书,再多向人请教,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同时在意自己的角度审视这种思想,然后思考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思想,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认真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