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动词义:
1、形声字。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刘开《问说》
2、模仿。
(巧姐儿)笑嘻嘻走到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
3、讲述;说。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陆龟蒙《鱼具》
4、讲学。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名词义:
1、学校。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者
代词义:
1、《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五代·王衍《醉妆词》
2、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3、指代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读书者有几。——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后死者。——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指代事或物。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
二者不可得兼。——《孟子·梁惠王上》
助词义:
1、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2、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
3、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表提顿。)——《列子·汤问》
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4、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
6、表示祈使语气。
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
7、表示商榷。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汉书》
8、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
9、“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形容词义:
1、轻狂。
一时甜如蜜,一时辣如椒,没定准的冤家也,看你者到何时了?——明·冯梦龙《桂枝儿·者妓》
2、虚假;不老实。
今以称人之不老实者曰“者”。——明·顾起元《客座赘语》
娼妓之家,讳“者、扯、丐、漏、走”五个字。——《水浒传》
3、通“诸”(zhū)。众多。
相总要者官谋士。——《管子·君臣上》
天下遇,者监和。——《管子·五行》
者生无易由言。——《盐铁论·散不足》
名词义:
1、假借;借口。
他弄个光皮散儿好看,者着求医治树,单单了脱身走路,还顾得了你和我哩!——《西游记》
去
动词义:
1、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魏禧《大铁椎传》
2、除去;去掉。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3、相距;远离。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失掉;失去。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6、扮演(戏曲里的角色)。
7、赶走;打发走。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8、抛弃;舍弃。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9、去世;死亡。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陶渊明《杂诗》
10、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11、逃离;逃亡。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12、通“驱”。驱逐。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形容词义:
1、过去了的。如:去岁;去事;去日。
2、通“怯”。胆小;畏缩。
介词义:
1、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名词义:
1、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顾
动词义:
1、形声字。从页(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雇声。本义:回头看。
顾,环视也。——《说文》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
顾瞻周道。——《诗·桧风·匪风》
眷言顾之,潸焉出涕。——《诗·小雅·大东》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
庄子持竿不顾。——《庄子·秋水》
友人惭,不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战国策·燕策》
2、观看;瞧。
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
惠顾前好。——《左传·宣公十二年》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访问;拜访。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4、照顾;关怀。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顾思义。——《汉书·李广苏建传》
5、眷念;顾及。
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6、反省。如:顾省;顾愆。
7、顾虑;考虑。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楚辞·屈原·涉江》
8、通“雇”。出钱请人做事。
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汉书·平帝纪》
如此使用民财以顾其功。——《汉书·晁错传》
名词义:
1、商店称来买货的人。如:惠顾;主顾;顾客。
副词义:
1、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史记·魏公子列传》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战国策·燕策》
2、反而;却。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战国策·秦策一》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顾:①回头;回头看.《肴之战》:“不顾而唾”《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
②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
③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⑤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
⑥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⑦但;却;反而.《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辄”:
①表示多次重复.“总是”、“往往”的意思.《五柳先生传》:“或置酒而招之,造次辄尽,期在必醉.”
②表示后面的行为是在前一行为之后紧接着发生的,根据文意可译为“马上”、“于是”、“就”.《促织》:“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学
①<动>学习。《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名>学问;知识。《为学》:“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③<名>学校。《送东阳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
【学宫】学校。
【学馆】⒈太学的学舍。⒉私塾。
【学涉】学识修养。
者
①<助>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②<代>用在数词后面,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译时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赤壁之战》:“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③<代>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④<助>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助>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⑥<助>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鸿门宴》:“客何为者?”
⑦<助>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可不译。《鸿门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⑧<助>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者。”
⑨<助>定语后置的标志。《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去
qù
①<动>离去;离开。《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②<动>距;距离。《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③<形>过去的。《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
④<动>除去;去掉。《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⑤<动>舍去;舍弃。《五蠹》:“去偃王之仁。”
⑥<动>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⑦<动>前往;到……去。《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jǔ
<动>通“弆”。收藏;贮存。《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妇】被遗弃之妻。
顾
gù
①<动>回头;回头看。《肴之战》:“不顾而唾”《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
②<动>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
③<动>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动>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⑤<动>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
⑥<副>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⑦<副>但;却;反而。《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