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人与动物必不可少的行为。不同科学家,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最普遍的观点认为睡眠是为了消除体力的疲劳,弥补一天劳累的耗损。
“体力恢复”观点的证据证实,在睡眠的最初数小时内,大脑基底部的脑垂体会释放出大量的生长激素,这种生长激素能促进体内蛋白质的代谢,从而促进体内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但伦敦临床营养、代谢研究组织的彼得·加里克博士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对体内蛋白质代谢影响最大的是饮食。 进食时组织蛋白质就增加,而禁食时则下降。
2、睡眠是为消除精神疲劳。
科学家哈特曼曾将每晚只睡4小时的短睡眠者与每晚要睡8~9小时的长睡眠者作比较,发现短睡眠者和长睡眠者在生理上没有什么差异。他们的身高、体重,甚至智力都是相同的。
而他们各自的心理状态却有很大区别:长睡眠者总是忧心忡忡,而短睡眠者却极为乐观。哈特曼认为,消除体力疲 劳主要发生在睡眠初期的所谓慢波睡眠中,即从瞌睡、浅睡到 深睡这段时间内以及深睡以后的慢波睡眠中。
3、睡眠的主要功能是恢复大脑的疲劳。
例如海豚的睡眠事实。有一种海豚可以在清醒状态下使身体休息,但是它们仍需睡眠,睡眠的方式很奇特:在一小时内轮流使一半脑子睡眠,另一半脑子保持清醒状态。
据测定, 这一半睡觉的脑子是以深睡眠为主要睡眠方式的,睡眠是为了恢复大脑的疲劳,而与体力恢复无关。因为海豚在睡眠时,身作依然在水里游弋。
故睡眠是人与动物必不可少的行为。
睡眠是一种在哺乳动物,鸟和鱼中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状态,甚至在无脊椎动物如果蝇中也有这种现象。睡眠的特征包括:减少主动的身体运动,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增强同化作用(生产细胞结构),以及降低异化作用水平(分解细胞结构)。在人、哺乳动物及其他很多已经被研究的动物,如鱼、鸟、老鼠、苍蝇中,规律的睡眠是生存的前提。从睡眠中醒过来是一种保护机制,也是健康和生存的必须。对于人,睡眠占了人生的三分之一,可以说睡眠的好坏是生活质量一半的基础。 在最初,法国的学者认为睡眠只是身体内部需要的反映,感官活动及身体的物理运动在睡眠时会停止,但若给予合适刺激便可使其醒来。现代医学界则普遍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目的是为恢复精力而作出合适的休息,由专责睡眠及觉醒的中枢神经管理。在睡眠时人脑并没有停止工作,只是换了模式,使身体可以更有效储存所需的能量,并对精神和体力作出补充。睡眠亦是最好的休息方法,既能保持身体健康和补充体力,亦可提高工作能力。 学者普遍认为睡眠能帮助恢复体力和脑力,并能舒缓压力,增强记忆力,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人们若欠缺适量的睡眠,将有可能导致一些后遗症,如白天嗜睡、情绪不稳定、忧郁、压力、焦虑、失去应变能力、免疫力降低、记忆力减退、失却逻辑思考力、理解能力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等。而现代生活中,都市人大多工作繁忙,因此较常出现以上的问题。反之,在农乡的人则能较轻松生活,并获得适量的睡眠,因此较少出现上述问题。 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为了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在每年春季的第一天——3月21日主办了“世界睡眠日”。“世界睡眠日”选定在每年的3月21日是有特别意义的,因为这天是春季的第一天,因为周期性的季节变换和睡眠的昼夜交替规律都密切影响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