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2025-04-13 14:52:2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严蕊,字幼芳,是南宋时浙江天台(今浙江临海)的营妓。她聪明美丽,才思敏捷,棋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绝一时。

有—次,新任台州太守唐与正(字仲友)请她歌舞,同时也想试一试她的才学。那时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唐邀请了许多名入学士,席间大谈风雅;赋诗绘画。太守给来客介绍了严蕊后,便以“红白桃花”为题让她填词。严蕊略加思索就挥笔填好—阕《如梦令》,她写道:“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因为她的聪明与敏捷,又因为她的词很有新意,得到了唐与正的赞赏和器重,赠给她绢帛两匹。她的名声传扬出去。由于严蕊表示厌弃这种侑酒劝觞的生活,唐与正同意考虑在适当的时候,让她脱离营妓,成为—个自由的人。谁知一场厄运就此降落到她头上。

原来唐与正在台州打击豪强奸恶,很有政绩,然而他也得罪了一些人,其中包括朱熹和台州副任通判高炳如。因为他反对朱熹的儒学道学的理论,后来朱熹官拜浙东提举,台州正在他巡视之内。宋代,提举权力很大,随时可以罢免官吏。朱熹人马尚未到,高炳如已在前路迎候,夸大和捏造了许多事情,说严蕊仅身穿内衣,服侍唐与正洗澡擦身,甚至公然与他同居,实属大逆不道。一个堂堂太守,竟和—个下贱的营妓胡闹。

朱熹正苦于抓不到把柄报复唐与正,便不分清红皂白、捕风捉影,控告唐与正和严蕊有私情,为此,他向皇上连上了六道表章。同时命唐与正交出州印,接下来就是发签捕人,传拿严蕊,从正午—直审到半夜。

宋朝有法律规定,凡官府举办酒宴,可以召官妓歌舞,但不得留宿夜寝,违者律处。朱熹就借此拘留严蕊,逼取口供,他把严蕊关在狱中—个月。朱熹没有料到严蕊纤细的身材,却有铁石般的性格,即使打得遍体鳞伤,严蕊也没有说一句涉及唐与正的言词。于是把严蕊转绍兴府,令太守严刑逼供。太守对严蕊朝打夜骂,依然不肯屈招。在酷刑之下,伤势很重,几乎残死。

严蕊这个柔弱女子为何能含垢忍辱,不惧酷刑呢?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狱吏诱供说:“你干嘛那么傻,受这个罪,早一些承认了也不过是杖罪。严蕊回答:“我是被人家看不起的歌舞伎人,纵是与太守有私情,料亦不至死罪。只是是非黑白不能颠倒,为了减轻自己,而诬陷士大夫,我虽死不为!”字字句句,掷地作金石声。她身为下贱,心如磐石,坚持做人的基本道德,高压之下,决不诬陷他人;酷刑面前,更不混淆是非。其风骨犹如傲雪凌霜的红梅,迎风挺拔的青松。

事情一直闹到宋孝宗皇帝那里,由于串相王淮的调解,最后以“秀才争闲气”,将朱熹改任。新任浙东提举到达绍兴,是岳飞的儿子岳霖。他得知严蕊身陷囹圄、无辜受屈,十分怜悯她的遭遇,才将她释放,并判她“落籍”从良,这时的严蕊已被折磨的奄奄一息。

释放前,岳霖命她当众做词—首自陈,严蕊不加思索就写了一首《卜算子》示志:“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词婉意切,表现了她误落风尘,向往自由的可贵志气。严蕊这首《卜算子》堤以她的血泪凝成的,所以至今读来还有感人的力量。

后来严蕊嫁给了—个宗室的近亲,一场风波算平息了。因为这件事,严蕊得了侠女的美名,为了维护正义,甘愿舍已为人,忍辱负重,其凛然不屈的风骨气节,令人可敬可叹。

卜算子

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这是一首反抗压迫、渴望自由的词篇。作者写此词时正被当时地方官员朱熹以有伤风化的罪名关在牢里,朱熹改官后,岳霖继任。作者为了争得自由,便写此词给继任的官员岳霖。

上片是申诉自己无罪,希望新任官员秉公定夺,予以释放。开头“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这是对自己被道学家朱熹定为有伤风化罪的申诉。作者说,我是被迫坠入风尘的,并不是因为我喜爱这卖娼营生,“不是”一词极为坚决地肯定了自己无罪。“似被前缘误”说似乎是前世命中注定。这里作者虽然还不明白妓女产生的原因是以男性为中心的阶级社会里阶级压迫所致,可是她已觉察到自己不能负堕落的责任。这里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初步觉醒。一个“似”字说明作者虽怀疑当妓女是命中注定,但又不完全相信命运,这也是对封建社会里不合理的娼妓制度的控诉,更是对赫赫有名的道学家朱熹卫道嘴脸的有力针砭。
正因为她相信自己是无罪的,而且也不完全相信命运。所以她说:“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花落花开”是自喻,“花落”比喻自己落难,身陷囹圄。“花开”比喻自己摆脱灾难,获得释放。“自有时”相信自己无辜,终会得到昭雪。“东君”暗指清官,“主”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作主”释放的意思。“总赖”表示了对清官的信任。这里写出她对新继任的地方官员岳霖满怀期望,希望岳霖能为自己作主,拯救自己脱离囹圄之苦。

下片写自己渴望自由渴望幸福。“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写自己一定要离开牢狱,摆脱灾难。“去”指离开囹圄之灾,“终须”是最终应该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的坚决信念;“住也如何住”中的“住”指在牢狱之中,“如何”含有质问之意,继续表示自己是无辜的,这既是向岳霖申诉,也是向整个社会控诉。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写如果我获得释放,头插山花自由自在地生活,那时不必问我归向何处。“若得”这是假设之辞,也正说明这美好的日子尚未到来。此句结得好,将主题更加深化了,作者不仅在上片里要求昭雪释放,而且在此更要求自由,渴望幸福,摆脱受人歧视践踏的营妓生活。这“归处”两字就是表达了这种理想,但这理想在当时怎好直言呢?严蕊是天台营妓,即军营中的妓女。许多营妓原本是良家女子,后被迫为娼。有的因父兄破产,被迫失身;有的出身仕宦之家,因父兄得罪,家室被抄而坠入风尘。她们忍辱含垢地苟活于人世,多么渴望自由,摆脱这非人生活!“莫问奴归处”中的“归处”两字,就是表达了她渴望保持人类尊严,过自由自在生活的这一要求。因为这一愿望比求得释放更触动封建社会秩序,更不会为封建统治者所准许,因此这种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只好含蓄地写成“莫问奴归处”了。

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的苦难,尤其是象严蕊这样妇女的灾难更为深重。她们被迫失去了人的尊严,但是并不屈服,在重压下依然发出生命的呼喊;她们并不完全相信命运,在凛冽的严冬中仍然热切地盼望“山花插满头”的自由日子的到来。

本词写得情真意切,充分表达了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心声。全词赋比结合,结构严谨,上下片各有侧重,上片要求释放,下片渴望自由地生活,语言明快犀利。
回答者:匿名 9-29 17:49

这是严蕊的《卜算子》
严蕊,字幼芳,是南宋时浙江天台(今浙江临海)的营妓。她聪明美丽,才思敏捷,棋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绝一时。

有—次,新任台州太守唐与正(字仲友)请她歌舞,同时也想试一试她的才学。那时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唐邀请了许多名入学士,席间大谈风雅;赋诗绘画。太守给来客介绍了严蕊后,便以“红白桃花”为题让她填词。严蕊略加思索就挥笔填好—阕《如梦令》,她写道:“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因为她的聪明与敏捷,又因为她的词很有新意,得到了唐与正的赞赏和器重,赠给她绢帛两匹。她的名声传扬出去。由于严蕊表示厌弃这种侑酒劝觞的生活,唐与正同意考虑在适当的时候,让她脱离营妓,成为—个自由的人。谁知一场厄运就此降落到她头上。

原来唐与正在台州打击豪强奸恶,很有政绩,然而他也得罪了一些人,其中包括朱熹和台州副任通判高炳如。因为他反对朱熹的儒学道学的理论,后来朱熹官拜浙东提举,台州正在他巡视之内。宋代,提举权力很大,随时可以罢免官吏。朱熹人马尚未到,高炳如已在前路迎候,夸大和捏造了许多事情,说严蕊仅身穿内衣,服侍唐与正洗澡擦身,甚至公然与他同居,实属大逆不道。一个堂堂太守,竟和—个下贱的营妓胡闹。

朱熹正苦于抓不到把柄报复唐与正,便不分清红皂白、捕风捉影,控告唐与正和严蕊有私情,为此,他向皇上连上了六道表章。同时命唐与正交出州印,接下来就是发签捕人,传拿严蕊,从正午—直审到半夜。

宋朝有法律规定,凡官府举办酒宴,可以召官妓歌舞,但不得留宿夜寝,违者律处。朱熹就借此拘留严蕊,逼取口供,他把严蕊关在狱中—个月。朱熹没有料到严蕊纤细的身材,却有铁石般的性格,即使打得遍体鳞伤,严蕊也没有说一句涉及唐与正的言词。于是把严蕊转绍兴府,令太守严刑逼供。太守对严蕊朝打夜骂,依然不肯屈招。在酷刑之下,伤势很重,几乎残死。

严蕊这个柔弱女子为何能含垢忍辱,不惧酷刑呢?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狱吏诱供说:“你干嘛那么傻,受这个罪,早一些承认了也不过是杖罪。严蕊回答:“我是被人家看不起的歌舞伎人,纵是与太守有私情,料亦不至死罪。只是是非黑白不能颠倒,为了减轻自己,而诬陷士大夫,我虽死不为!”字字句句,掷地作金石声。她身为下贱,心如磐石,坚持做人的基本道德,高压之下,决不诬陷他人;酷刑面前,更不混淆是非。其风骨犹如傲雪凌霜的红梅,迎风挺拔的青松。

事情一直闹到宋孝宗皇帝那里,由于串相王淮的调解,最后以“秀才争闲气”,将朱熹改任。新任浙东提举到达绍兴,是岳飞的儿子岳霖。他得知严蕊身陷囹圄、无辜受屈,十分怜悯她的遭遇,才将她释放,并判她“落籍”从良,这时的严蕊已被折磨的奄奄一息。

释放前,岳霖命她当众做词—首自陈,严蕊不加思索就写了一首《卜算子》示志:“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词婉意切,表现了她误落风尘,向往自由的可贵志气。严蕊这首《卜算子》堤以她的血泪凝成的,所以至今读来还有感人的力量。

后来严蕊嫁给了—个宗室的近亲,一场风波算平息了。因为这件事,严蕊得了侠

回答2:

严蕊,字幼芳,是南宋时浙江天台(今浙江临海)的营妓。她聪明美丽,才思敏捷,棋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绝一时。

有—次,新任台州太守唐与正(字仲友)请她歌舞,同时也想试一试她的才学。那时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唐邀请了许多名入学士,席间大谈风雅;赋诗绘画。太守给来客介绍了严蕊后,便以“红白桃花”为题让她填词。严蕊略加思索就挥笔填好—阕《如梦令》,她写道:“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因为她的聪明与敏捷,又因为她的词很有新意,得到了唐与正的赞赏和器重,赠给她绢帛两匹。她的名声传扬出去。由于严蕊表示厌弃这种侑酒劝觞的生活,唐与正同意考虑在适当的时候,让她脱离营妓,成为—个自由的人。谁知一场厄运就此降落到她头上。

原来唐与正在台州打击豪强奸恶,很有政绩,然而他也得罪了一些人,其中包括朱熹和台州副任通判高炳如。因为他反对朱熹的儒学道学的理论,后来朱熹官拜浙东提举,台州正在他巡视之内。宋代,提举权力很大,随时可以罢免官吏。朱熹人马尚未到,高炳如已在前路迎候,夸大和捏造了许多事情,说严蕊仅身穿内衣,服侍唐与正洗澡擦身,甚至公然与他同居,实属大逆不道。一个堂堂太守,竟和—个下贱的营妓胡闹。

朱熹正苦于抓不到把柄报复唐与正,便不分清红皂白、捕风捉影,控告唐与正和严蕊有私情,为此,他向皇上连上了六道表章。同时命唐与正交出州印,接下来就是发签捕人,传拿严蕊,从正午—直审到半夜。

宋朝有法律规定,凡官府举办酒宴,可以召官妓歌舞,但不得留宿夜寝,违者律处。朱熹就借此拘留严蕊,逼取口供,他把严蕊关在狱中—个月。朱熹没有料到严蕊纤细的身材,却有铁石般的性格,即使打得遍体鳞伤,严蕊也没有说一句涉及唐与正的言词。于是把严蕊转绍兴府,令太守严刑逼供。太守对严蕊朝打夜骂,依然不肯屈招。在酷刑之下,伤势很重,几乎残死。

严蕊这个柔弱女子为何能含垢忍辱,不惧酷刑呢?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狱吏诱供说:“你干嘛那么傻,受这个罪,早一些承认了也不过是杖罪。严蕊回答:“我是被人家看不起的歌舞伎人,纵是与太守有私情,料亦不至死罪。只是是非黑白不能颠倒,为了减轻自己,而诬陷士大夫,我虽死不为!”字字句句,掷地作金石声。她身为下贱,心如磐石,坚持做人的基本道德,高压之下,决不诬陷他人;酷刑面前,更不混淆是非。其风骨犹如傲雪凌霜的红梅,迎风挺拔的青松。

事情一直闹到宋孝宗皇帝那里,由于串相王淮的调解,最后以“秀才争闲气”,将朱熹改任。新任浙东提举到达绍兴,是岳飞的儿子岳霖。他得知严蕊身陷囹圄、无辜受屈,十分怜悯她的遭遇,才将她释放,并判她“落籍”从良,这时的严蕊已被折磨的奄奄一息。

释放前,岳霖命她当众做词—首自陈,严蕊不加思索就写了一首《卜算子》示志:“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词婉意切,表现了她误落风尘,向往自由的可贵志气。严蕊这首《卜算子》堤以她的血泪凝成的,所以至今读来还有感人的力量。

后来严蕊嫁给了—个宗室的近亲,一场风波算平息了。因为这件事,严蕊得了侠女的美名,为了维护正义,甘愿舍已为人,忍辱负重,其凛然不屈的风骨气节,令人可敬可叹。
参考资料:http://www.xj169.com/dance/yishujia/list/2004/11/025036.htm

回答3:

这是严蕊的《卜算子》
严蕊,字幼芳,是南宋时浙江天台(今浙江临海)的营妓。她聪明美丽,才思敏捷,棋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绝一时。

有—次,新任台州太守唐与正(字仲友)请她歌舞,同时也想试一试她的才学。那时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唐邀请了许多名入学士,席间大谈风雅;赋诗绘画。太守给来客介绍了严蕊后,便以“红白桃花”为题让她填词。严蕊略加思索就挥笔填好—阕《如梦令》,她写道:“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因为她的聪明与敏捷,又因为她的词很有新意,得到了唐与正的赞赏和器重,赠给她绢帛两匹。她的名声传扬出去。由于严蕊表示厌弃这种侑酒劝觞的生活,唐与正同意考虑在适当的时候,让她脱离营妓,成为—个自由的人。谁知一场厄运就此降落到她头上。

原来唐与正在台州打击豪强奸恶,很有政绩,然而他也得罪了一些人,其中包括朱熹和台州副任通判高炳如。因为他反对朱熹的儒学道学的理论,后来朱熹官拜浙东提举,台州正在他巡视之内。宋代,提举权力很大,随时可以罢免官吏。朱熹人马尚未到,高炳如已在前路迎候,夸大和捏造了许多事情,说严蕊仅身穿内衣,服侍唐与正洗澡擦身,甚至公然与他同居,实属大逆不道。一个堂堂太守,竟和—个下贱的营妓胡闹。

朱熹正苦于抓不到把柄报复唐与正,便不分清红皂白、捕风捉影,控告唐与正和严蕊有私情,为此,他向皇上连上了六道表章。同时命唐与正交出州印,接下来就是发签捕人,传拿严蕊,从正午—直审到半夜。

宋朝有法律规定,凡官府举办酒宴,可以召官妓歌舞,但不得留宿夜寝,违者律处。朱熹就借此拘留严蕊,逼取口供,他把严蕊关在狱中—个月。朱熹没有料到严蕊纤细的身材,却有铁石般的性格,即使打得遍体鳞伤,严蕊也没有说一句涉及唐与正的言词。于是把严蕊转绍兴府,令太守严刑逼供。太守对严蕊朝打夜骂,依然不肯屈招。在酷刑之下,伤势很重,几乎残死。

严蕊这个柔弱女子为何能含垢忍辱,不惧酷刑呢?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里有这样一段记载。狱吏诱供说:“你干嘛那么傻,受这个罪,早一些承认了也不过是杖罪。严蕊回答:“我是被人家看不起的歌舞伎人,纵是与太守有私情,料亦不至死罪。只是是非黑白不能颠倒,为了减轻自己,而诬陷士大夫,我虽死不为!”字字句句,掷地作金石声。她身为下贱,心如磐石,坚持做人的基本道德,高压之下,决不诬陷他人;酷刑面前,更不混淆是非。其风骨犹如傲雪凌霜的红梅,迎风挺拔的青松。

事情一直闹到宋孝宗皇帝那里,由于串相王淮的调解,最后以“秀才争闲气”,将朱熹改任。新任浙东提举到达绍兴,是岳飞的儿子岳霖。他得知严蕊身陷囹圄、无辜受屈,十分怜悯她的遭遇,才将她释放,并判她“落籍”从良,这时的严蕊已被折磨的奄奄一息。

释放前,岳霖命她当众做词—首自陈,严蕊不加思索就写了一首《卜算子》示志:“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词婉意切,表现了她误落风尘,向往自由的可贵志气。严蕊这首《卜算子》堤以她的血泪凝成的,所以至今读来还有感人的力量。

后来严蕊嫁给了—个宗室的近亲,一场风波算平息了。因为这件事,严蕊得了侠

回答4:

卜算子

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这是一首反抗压迫、渴望自由的词篇。作者写此词时正被当时地方官员朱熹以有伤风化的罪名关在牢里,朱熹改官后,岳霖继任。作者为了争得自由,便写此词给继任的官员岳霖。

上片是申诉自己无罪,希望新任官员秉公定夺,予以释放。开头“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这是对自己被道学家朱熹定为有伤风化罪的申诉。作者说,我是被迫坠入风尘的,并不是因为我喜爱这卖娼营生,“不是”一词极为坚决地肯定了自己无罪。“似被前缘误”说似乎是前世命中注定。这里作者虽然还不明白妓女产生的原因是以男性为中心的阶级社会里阶级压迫所致,可是她已觉察到自己不能负堕落的责任。这里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初步觉醒。一个“似”字说明作者虽怀疑当妓女是命中注定,但又不完全相信命运,这也是对封建社会里不合理的娼妓制度的控诉,更是对赫赫有名的道学家朱熹卫道嘴脸的有力针砭。
正因为她相信自己是无罪的,而且也不完全相信命运。所以她说:“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花落花开”是自喻,“花落”比喻自己落难,身陷囹圄。“花开”比喻自己摆脱灾难,获得释放。“自有时”相信自己无辜,终会得到昭雪。“东君”暗指清官,“主”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作主”释放的意思。“总赖”表示了对清官的信任。这里写出她对新继任的地方官员岳霖满怀期望,希望岳霖能为自己作主,拯救自己脱离囹圄之苦。

下片写自己渴望自由渴望幸福。“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写自己一定要离开牢狱,摆脱灾难。“去”指离开囹圄之灾,“终须”是最终应该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的坚决信念;“住也如何住”中的“住”指在牢狱之中,“如何”含有质问之意,继续表示自己是无辜的,这既是向岳霖申诉,也是向整个社会控诉。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写如果我获得释放,头插山花自由自在地生活,那时不必问我归向何处。“若得”这是假设之辞,也正说明这美好的日子尚未到来。此句结得好,将主题更加深化了,作者不仅在上片里要求昭雪释放,而且在此更要求自由,渴望幸福,摆脱受人歧视践踏的营妓生活。这“归处”两字就是表达了这种理想,但这理想在当时怎好直言呢?严蕊是天台营妓,即军营中的妓女。许多营妓原本是良家女子,后被迫为娼。有的因父兄破产,被迫失身;有的出身仕宦之家,因父兄得罪,家室被抄而坠入风尘。她们忍辱含垢地苟活于人世,多么渴望自由,摆脱这非人生活!“莫问奴归处”中的“归处”两字,就是表达了她渴望保持人类尊严,过自由自在生活的这一要求。因为这一愿望比求得释放更触动封建社会秩序,更不会为封建统治者所准许,因此这种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只好含蓄地写成“莫问奴归处”了。

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的苦难,尤其是象严蕊这样妇女的灾难更为深重。她们被迫失去了人的尊严,但是并不屈服,在重压下依然发出生命的呼喊;她们并不完全相信命运,在凛冽的严冬中仍然热切地盼望“山花插满头”的自由日子的到来。

本词写得情真意切,充分表达了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心声。全词赋比结合,结构严谨,上下片各有侧重,上片要求释放,下片渴望自由地生活,语言明快犀利。

回答5:

严蕊《卜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