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有重量吗》课后反思

2024-11-28 12:38:3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10月份参加省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活动的时候,我听了应小敏老师的《空气有重量吗》一课,当时我觉得很有感触,所以这次我也选择挑战这种经典的课。这一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中的重量,是被当作一个可被学生接受的质量的前概念在使用。是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和别的物质一样都具有重量(质量),从而认识空气是一种物质。本课教材分二个部分:空气有重量吗和整理我们的观察结果。为了体现课堂的趣味性,也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我决定本课的活动就围绕“空气有重量吗”展开,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猜测空气是否有重量,再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从而去建构有关的科学概念。从课程的类型来分本课的优势知识类型为陈述性知识,通过实验的方法理解空气是有重量的且比较轻。
课后根据专家的点评,发现虽然是模仿名师的课且多次试教却依然存在的不少问题,现结合四次试教及上课的情况反思总结如下。
一、创设活动载体,教具精益求精。
科学课不同于其他课,除了教学设计之外,教具也是支撑教学的一大要点。有些课有好的设计,可是拿不出能与之配套的教具。特别是探究实验类型的课,拿出的教具如果引发学生思维的混乱那就适得其反了。应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设计是一大亮点,上课思路非常清晰,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平衡,所以我基本上都沿用了她的教学设计。在教具的选择上是依据教材中的小天平进行改进,因为教材中的小木棒太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适于小组活动,所以选择了实验室中的杠杆尺作为天平的杆。在应老师的课堂上用的是气球,当我自己两次试教过后发现,在放气后天平的变化并不明显,反而使学生模糊了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一概念。我们分析其中的原因,一个可能是因为气球里面的气不够多,另一方面可能是气球本身比较轻,受空气浮力的影响,导致结果不是很明显。所以在第三次试教的时候我们改用皮球,一方面皮球中可充的气多,另外也去除了空气阻力产生的影响。这一次实验的结果明显了,对于学生最后结论的得出也显得水到渠成。
二、注重课堂生成,积蓄教学智慧。
虽说试教了四次,但每一次、每个班级的情况还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教学的预设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教师的课堂反应,这才是课堂能真正出彩的地方。而因为自己在生成性问题的处理上欠缺教学智慧,这节课中学生的回答出现了好几个亮点,而自己都没能及时把握住,失去了好些机会。例如:
①当一个坐在教室最边上的学生提出第一次在明显不平的情况下说天平是平衡的时候,我可以将天平轻轻的转至该生所在的位子,然后再让他判断,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在自己实验观察的过程中,一定要站在天平正前方的位子才能准确判断。
②当让学生想办法第一次调节平衡的时候,有学生说加几根铁棒,这时候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而且他的理由也说得很好,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准确的抓住这个契机,追问一句,那你认为加什么合适呢?既可以增又可以减的物体你能想到吗?这样就省去了接下去很多不必要的绕圈,直接引出可以使用橡皮泥。
③在课堂上还是太多一问一答得方式,活动缺少块面化的设计。学生的回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问题设置,教师将问题零散化、模糊化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而当教师抛出一个核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开始我提问:如果右边皮球不动的情况下,怎么使天平达到平衡呢?因为在这个问题的提出时教师的轻描淡写,导致后面连续两个学生提出把气球里的气放掉,如果教师在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能顺利抓住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就不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三、关注课堂评价,调动课堂氛围
自己性格的关系,一直以来课堂多是一碗水的感觉,没有太多情绪的起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特别还是三年级的孩子,适当的表扬、鼓励可以很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摆一摆的环节,有一个孩子摆了放了气之后的天平的样子,另外的学生提出意见,认为没有倾斜的这么厉害,只是稍微倾斜,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就应该加以表扬,说明他对之前介绍的天平平衡情况掌握的比较好,观察的也很仔细,关键是能够事实就是的画图,这些品质是我们科学课学习中很重要的,也是需要重点培养。这样的表扬不仅能增加该生的信心,也能提醒其他的孩子,原来这么细微的差别也是如此的重要,在他们心中也隐隐形成要信心、耐心、事实求是的实验精神,为今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一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