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汉中石门十三品

具体,文笔优美,250字左右
2024-12-04 18:21:4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山河堰落成记》又名《重修山河堰碑》,是汉中地区分布在褒斜古?道南端的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山崖的104种摩崖石刻中最大的一块碑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地建水利被淹,国务院将这104种摩崖中的十三种碑刻评定为“一级甲等文物”并同时将岩石切割后收入汉中博物馆,后来称为《汉魏石门十三品》。《山河堰落成记》碑刻就是其中之一。
宋、《山河堰赋》石碑记述:山河堰是汉相肖何所创,曹参落成,后人怀念肖曹之德,故又称“肖曹堰”。“宋、绍熙四年(1193)夏季涨水,六堰尽决,是年秋,使者奉旨,乃重加修茸,至次年二月落成”,《山河堰落成记》即记此一事。
《碑帖叙录》作者杨震方述:“宋、绍熙五年(1194)刻,在褒城,今陕西勉县,摩崖刻,晏袤书,隶书十六行,行九字,字大六寸许;笔法徒《?君碑》出,以校晏袤书《石门题记》二则,笔意相似,故知为晏书无疑。欧阳辅《集古求真》谓:‘宋人隶书,当以晏袤为第一’,此记雄厚生动,具有汉人遗意,杂置汉碑中,几难分别".
此碑是宋代隶书第一的大书法家晏袤所书。现藏的拓片为整张,横4.6米,纵1.8米,约九平方米,尺幅之大,极为罕见。是用十多张一尺多宽,二尺多长的“麻皮纸”粘结而成(据资料记载:宋纸小张)。这样大的尺幅,年代又早(专家断为明早期)品相又完整,又没损字,宋、元、明时期的整张摩崖拓片,在国内还没发现第二张。
此拓片传承有序,是四川自贡市、古称自流井,盐业世家“李亨家族”传世之物。《山河堰落成记》拓片是清中期?西商人进川贩盐时所赠, 后因战乱等原因失落,十年前一次偶然被李氏后人发现(因保存有宋代(专家断明)木刻印“绍熙五年重修山河堰碑”的黄色古笺一张),为防蛀,拓片一直未裱,并用烟叶和花菽保护,钉封在古床内,因此未被虫蛀.
李先祖唐时赐姓李、封“西平王”,官至中书令。李亨族清中期从江西入川,在自贡开凿“挖耳井”, 提?炼盐发迹后制买房田,富甲川南,并与另外王、颜、胡三大盐业大亨(当地称” 老四大家族”)结为世亲,声名显赫,本市?高山占地近万平米的“李亨词堂” 至今尚存,已属文物保护建筑。
此拓片原石现藏汉中博物馆, 馆中还藏有宋代拓片一张,根据《石门汉魏十三品》?料图录对照,汉中馆藏拓片有六处?字,石裂较宽,?划较肥。而这拓片,字完整无损,拓法为蝉翼拓,纸质为麻.皮,且纸的尺寸小张。按碑帖断代“比较鉴定” 原则,这张拓片字“瘦”,比汉中馆藏“宋拓”年代应更早。当属宋拓。
价值分细:
一. 石门十三品中《石门颂》、《石门铬》,古人作为临帖范本历来受书法界推崇,人人皆知,因此传世拓片也较多。《山河堰落成记》是宋人石刻,当时少有人临,没人追捧,加之石碑型体巨大,又在几丈高的崖岩上,要捶拓一张拓片还要塔建木架,又是荒山野岭,非常困难。因此,古时要得到一张也非易事。明未清代战乱不断,盗贼猖狂,古蜀道基本无人通行,又有多少人去捶拓呢?因此清之前的拓片传世极少。在国内,除十年前有一张清代拓片在北京拍卖过外,明代或宋元的原拓可能仅此一张了。
二. 石门十三品“既是记述古褒斜栈道和古石门变迁的珍贵史料;又是我国汉魏时期隶体文字的真迹,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 日本学者称:“汉中石门,日本之师”。 大书法家于右任为鉴赏石门刻石,在石门摩崖下兴奋得眼泪直流,还在崖下睡了一夜都不愿离去。有于老诗为证:“朝临石门铬, 摹写二十品,辛苦集成联,夜夜泪湿枕”。 康有为,邓石如等不计其数的金石书法家无不对石门石刻崇拜得五体投地。现在的文字工具书《辞海》封面二字就是在石门十三品文字中选的,由此可?石门碑刻影响之大。
三. 石门十三品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并?十三品全部定为“一级甲等文物.”。 原石切割后由国家馆藏., 因此件件是国宝.。汉中国家馆藏拓片为“宋拓”, 而这张拓片是同母所生,还比汉中馆藏更完整,字更“瘦”, 因此捶拓时间更早,应断代为宋拓.。一页宋纸一两金那是过去的说法,这张《山河堰落成记》碑帖若是宋拓,其珍贵程度将超过西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文物价值可与《清明上河图》...(不是指经济价值).
收藏是一种文化,爱好者要去研究、发现、积累并传诸后世;这就是我的收藏观。以上为本人弄斧之见,希望专家点评赐教,以便提高本人鉴赏水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