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目标
1)逐步开展以生产实例渗透课堂教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使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如计算机一级、二级证书,高级车工、钳工证书,高级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形成系统化的双证培训课程体系。
2)建构有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
3)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缩短“学”和“用”的距离,在“从新手到熟练工”的职业生涯之路得到发展。
2、研究内容
1)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实例为中心,课程内容与职业活动相联系,以学生操作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传递能够直接指导实际工作的知识、经验、技能和理论。
2)构建生产实例系统化的教学情境。教学组织实施要与职业岗位、生产过程一致,教学手段、方法要具有真实性,利用多媒体仿真模拟技术实训工厂、企业实习等手段来营造实际工作的职业氛围,如信息管理系统,网络铺设等。
3)形成实例渗透的教学实践过程,将各种职业能力转化成独立典型的生产任务,并对生产任务进行整合,把生产过程的行动领域整合到课程学习领域,教师成为引导者、咨询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共同参与和探讨中解决实际问题。
4)及时评价、总结。定期对各成员的研究情况进行跟踪,开设各级公开课,对实验、实训课进行总结、评价,不断促进教师对生产实例渗透课堂的教学改革的认识。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借鉴他人研究成果,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支撑理论,有针对性地研究方案并指导实践。
2)对比研究法。通过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任务式教学法的效果对比以及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对比,测评生产渗透教学的效率。
3)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相关问卷,调查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实施生产渗透教学后学生学习效果的变化。
4)行动研究法。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讨,不断进行反思、总结、改进,提高研究实效性。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策略,秉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办学理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进行当堂完成课堂作业的课堂教学改革,经过10余年的探索,到90年代初形成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我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地吸收和借鉴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坚持开展以“先学后教”为基本雏形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发生了一定变化。
伴随着我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问题逐步凸显,一些制约教学改革的困惑被教师普遍关注。由于受小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心理发育水平的限制,“先学”环节不能充分地达到预期目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方法单一、协作精神不强等因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