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2025-04-04 07:13:3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起点能力水平分析

任何一个学习者在学习时都是把他原来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带入新的学习过程中的,因此,教学系统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称之为起点能力水平或起点能力。

2、认知结构分析:奥苏贝尔理论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3、学习态度分析

学习态度即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对教学传递系统的态度或喜好,这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4、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能推动学习。

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作用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适应,是衡量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受生理的、心理的、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个体之间既表现出一些共性的、稳定性的特征,又表现出多样化的差异。分析学习者特征时,既需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的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相似性特征的研究可以为集体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差异性研究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回答2:

导读:学习者特征分析
1. 是什么?(什么是学习者特征?有哪些特征?)
2. 为什么?(为什么要分析?----教学要素、教学影响)
3. 如何做?(分析、获得----“匹配”依据)
4. 新技术下的特征有哪些?(或有什么要求?---学习力)
5. 两性分析:共性----指导群体教学;差异性----指导个别化教学
6. 分析的主要内容:知识水平、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态度、学习方式(习惯)
7. 理念:以人为本,特征匹配,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多样性,摒弃“标准化”教学。
3.1 学习者起点能力分析
3.1.1 学习者认知能力(水平)特征分析
1. 价值观念(仅为个人观点)
这是个学习者的价值标准的问题。 如:什么是学习?什么教学方式好?为什么师生不能“心有灵犀”?----因为这是(教学)对话的前提,这也正是教师最难以把握的地方,不然,孔子也不会说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感慨。----如何能达到教学的激荡共鸣?
问题: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世界?然后如何把他们领出来?(不喝牛奶,就要吃方便面) generation gap ?继承发杨?抛弃?多元化?还是缺失?过去的师生关系?
2. 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皮亚杰)
(1)感知运动阶段(Apperceive Movement Stage)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①集中倾向性(Perceptual Centration):单维度、非守恒;
②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思维单向性;
③自我中心(autism ):主观主义---(说不清)(书:ego centrism)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
①具有了心理操作能力,但局限于具体事物和过去的经验;
②抽象能力水平低,具体思维;(数学、物理学习不行);
③具体—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不能独立解决复杂的问题(初中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岁)
①假设-演绎思维,根据情境进行思维;
②抽象思维;
③系统思维;
问题:
大学生(一年级)需要有哪些转变?
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问题
①思维方式:辩证观点,兼容性,批判性,系统思考。
②学习方式:自主、研究、规划、设计
③生活方式: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
④世界观:完善。做人,做事(得体?)
大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大学生在智能发展上呈现出进一步成熟的一系列特征。他们的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并由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他们观察事物的目的性和系统性进一步增强,并能掌握事物本质属性的细节特征;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独立性更为加强;注意更为稳定,集中注意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大学生在情感方面已有更明确的价值观念,社会参与意识很强,深信自己的力量能加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习动机倾向于信念型;自我调控也已建立在日趋稳定的人格基础上。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中基本要求对照

学生
教师
管理者
教育技术职业人员


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相关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运用技术优化育人环境
运用技术支持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建设


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运用技术改进教与学的评价
运用技术支持教与学的活动
运用技术支持教学过程的优化


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
运用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运用技术支持信息化管理


具有信息意识,懂得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
具有信息意识,遵守与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和法规
具有信息意识,遵守与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和法规
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自觉承担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

高等学校学生教育技术标准
①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熟悉各种技术设备的使用和功效并能决定所需信息的种类和程度。(Ⅰ、Ⅲ)
②能高效地利用技术获取所需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自己的见解。(Ⅰ、Ⅱ)
③能高效的利用网络和各种信息源获取与专业有关的资源,能合理评价所选资源,并能批判性的借鉴和使用,进行创新性研究。(Ⅳ、V)
④能利用各种媒体了解和探讨专业目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能与他人交流学术见解。(Ⅱ、Ⅲ)
⑤能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展示自己的作品,观点鲜明,善于与他人进行交流;并能积极的使用技术创造性的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Ⅲ、Ⅳ)
⑥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能合法地使用技术,懂得在信息技术使用中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自觉遵守相关公德和法律。(V)
3.1.2 学习者认知结构特征分析
1.认知结构和认知结构变量
(1)有意义学习:与认知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奥苏贝尔提出,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前提条件:
①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②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凯恩夫妇指出,学习就是要“创造联结”----《创造联结:教学与人脑》,有意义学习的三要素:
① 精心编排的浸润状态:真实生活(如认识一个城市)
② 放松的警觉:高度挑战、低威胁
③ 积极加工: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2)认知结构:知识的数量、质量、组织结构。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3)认知结构变量:(分析认知结构的三个特性)
① 可利用性:能否提供认知支持?
② 可分辨性:原有结构是否好?能区分新知识?
③ 稳固性:原有观念是否稳定?
2.判断、培养认知结构技术----概念图
① 评价工具
② 教学工具
③ 学习工具
④ 思维工具
⑤ 策略工具
⑥ 知识显性化工具
⑦ 知识管理工具
⑧ 交流工具

认识字母

认识词

知道词的不同

辨别动词

辨别名词

其它类词

教学起点

认知结构形成工具
3.1.3 学习者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分析
知识和能力基础:是指与新学习相关的知识、能力起点,这就是教学起点,一般通过测试、访谈、观察获得。
3.2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
在学习者特征中,有些是直接影响认识过程,而有些是间接作用,如态度、动机、学习风格等。
3.2.1 学习者学习态度分析
分析的方面:
① 对学习的整体态度
② 对本教学内容态度
③ 对具体教师的态度

回答3:

学习者特征分析通常包括以下五方面:
(1)起点水平分析。
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其在进入新内容学习以前所掌握的和学习目标有关的技能。对于起点水平的分析,可以采用测验的方式。
(2)认知结构分析。
(3)学习态度分析。
了解学习者对于要学的内容所持它的某种态度以及对于提供教学的学校和教师的态度等。判断学习者的态度时,经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学习态度分析。
(4)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者的动机水平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5)学习风格分析。
教师在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时,可以依据卡里提出的"洋葱模型",从教学偏好、信息处理方式、认知个性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等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