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胡风似汉家是什么意思?

^
2025-04-03 03:09:3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汉族的逐渐相同,这是一种民族融合的表现.

出自陇西行四首

扩展资料

陇西行四首

唐代:陈陶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诗人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赏析第二首。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回答2:

1.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的和亲。2.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吐蕃的松赞干布。3.文成公主入藏,把唐朝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给了藏族人民。当时藏族没有文字,记事时用绳打成结,或在木头上刻一些符号来表示。在文成公主的主张下,松赞干布派人专门研究,创造了20个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从此,汉文书籍就可以用藏文翻译出来,发展了藏族的文化。西藏过去没有完整、可靠的历法,以麦收的三月为一年的开始。文成公主入藏后采用了汉族的历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成公主带去的乐队,丰富了藏族的民间音乐。还有那些工匠,这时也发挥了作用,他们帮助藏族人民发展手工业,掌握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上也采用了新式的农具和汉族的种植方法。文成公主带去的种子也在藏族的土地上生了根,传了代。据说既耐寒又抗旱的藏族芜菁(蔓菁),就是其中的一种。 从此以后,汉藏两族经济和文化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松赞干布将贵族子弟送到长安去学习文化,还邀请了汉族文人到西域为他们缮写汉文的公文。唐高宗初年,文成公主派人再次要求唐朝派工匠传播先进技术,得到了满足。于是汉族的冶金工艺、农具制造以及纺织、建筑、制陶、碾米、酿酒、造纸、制墨等技术都先后传入西藏。同时,西藏的特产犀角、麝香以及马、金器等也流入唐朝。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语,说明文成公主对吐善吸收汉族文化之影响。 唐高宗即位后,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以后历代藏王多自认为唐朝皇帝的外甥,尊称唐朝皇帝为舅舅。无论哪一代藏王死了照例向唐朝皇帝报丧,新立藏王也向唐朝报聘。唐皇帝即位时,藏王也表示祝贺。 唐中宗时,吐善王尺带珠丹的祖母为了巩固与唐朝的关系,又派大臣到唐朝为他的孙子求婚。唐中宗把金城公主许给了吐蕃王。并带去几万正续罗绸缎、许多书籍以及大批的手艺工匠,把生产技术和文化典籍进一步传入西藏。在藏族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些古老的谚语,如“汉地的货物运到西藏,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汉藏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 唐和藏族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使汉藏两族人民的关系更加亲密。唐玄宗时,藏王尺带珠丹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遍皆安乐”。说明当时藏族和汉族已合为一家,两族人民已结成亲密的兄弟关系。

回答3:

唐.陈陶的《陇西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藩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西部地区社会的进步...

《陇西行.四首》
诗人:陈陶 朝代:唐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其《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

回答4:

  原句是“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唐人陈陶写的《陇西行》,赞扬的是汉藏人民兄弟情谊的奠基者——文成公主。
  先介绍一下历史背景吧!(不要觉得枯燥哦)
  文成公主(?一680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之妻, 唐太宗宗室女。

  唐朝初期,位于中国西南边境的吐善族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四川西部和西藏一带的许多部落,建立起奴隶制政权,首府设在拉萨。634年,为了同日益强大的唐朝建立起更亲密的关系,松赞干布遣使至唐,唐遣使回访,松赞干布请求联姻。

  640年,松赞干布派了亲信大臣禄东赞带着贵重的聘礼前往唐朝的都城长安。唐太宗也意识到,吐蕃是西南边疆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汉藏两族问的关系,对于边疆的巩固,有着重要的作用,于是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唐太宗十分重视。他不仅给文成公主准备了丰富的嫁妆,而且准备了各种诗集、经史,还有生产上的技术书,上百种 医药书,天文历法等书籍以及各种作物种子。除此之外, 还带了许多掌握各种技术的工匠和一个乐队。当时,佛 教在唐朝盛行,文成公主还带去了一尊佛像。

  吐蕃王松赞干布,为了迎接文成公主的到来,特地命人仿照唐朝的建筑,修了一座宫殿——大昭寺。至今在布达拉宫里面还有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塑像,以及他们结婚时的洞房遗址。文成公主带去的那尊佛像就供奉在那里。

  641年正月,唐太宗派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亲自率待从和卫队从拉萨前往青海迎接。

  文成公主入藏,把唐朝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给了藏族人民。当时藏族没有文字,记事时用绳打成结,或在木头上刻一些符号来表示。在文成公主的主张下,松赞干布派人专门研究,创造了20个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从此,汉文书籍就可以用藏文翻译出来,发展了藏族的文化。西藏过去没有完整、可靠的历法,以麦收的三月为一年的开始。文成公主入藏后采用了汉族的历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成公主带去的乐队,丰富了藏族的民间音乐。还有那些工匠,这时也发挥了作用,他们帮助藏族人民发展手工业,掌握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上也采用了新式的农具和汉族的种植方法。文成公主带去的种子也在藏族的土地上生了根,传了代。据说既耐寒又抗旱的藏族芜菁(蔓菁),就是其中的一种。 从此以后,汉藏两族经济和文化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松赞干布将贵族子弟送到长安去学习文化,还邀请了汉族文人到西域为他们缮写汉文的公文。唐高宗初年,文成公主派人再次要求唐朝派工匠传播先进技术,得到了满足。于是汉族的冶金工艺、农具制造以及纺织、建筑、制陶、碾米、酿酒、造纸、制墨等技术都先后传入西藏。同时,西藏的特产犀角、麝香以及马、金器等也流入唐朝。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语,说明文成公主对吐善吸收汉族文化之影响。

  唐高宗即位后,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郡王”。以后历代藏王多自认为唐朝皇帝的外甥,尊称唐朝皇帝为舅舅。无论哪一代藏王死了照例向唐朝皇帝报丧,新立藏王也向唐朝报聘。唐皇帝即位时,藏王也表示祝贺。

  唐中宗时,吐善王尺带珠丹的祖母为了巩固与唐朝的关系,又派大臣到唐朝为他的孙子求婚。唐中宗把金城公主许给了吐蕃王。并带去几万正续罗绸缎、许多书籍以及大批的手艺工匠,把生产技术和文化典籍进一步传入西藏。在藏族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些古老的谚语,如“汉地的货物运到西藏,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汉藏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

  唐和藏族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使汉藏两族人民的关系更加亲密。唐玄宗时,藏王尺带珠丹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遍皆安乐”。说明当时藏族和汉族已合为一家,两族人民已结成亲密的兄弟关系。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结婚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喇嘛教中被认作为绿度母的化身(度母在藏语中称卓玛,是藏族佛教传说中观音的化身),受到极大崇敬。公主至680年去世,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对汉藏两族的团结以及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

  所以诗句大意是说少数民族(胡 是以前中原人对外族的称呼)的风俗变得与中原地区很相似(唐朝因为很强盛,认为自己能与汉朝相比,因此唐人喜欢将自己称为“汉家”,称皇帝为“汉皇”等等)。这句诗充分体现了文成公主和亲之后,吐蕃(就是西藏)与中原地区的融合,民族间的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回答5:

诗句大意是说少数民族(胡 是以前中原人对外族的称呼)的风俗变得与中原地区很相似(唐朝因为很强盛,认为自己能与汉朝相比,因此唐人喜欢将自己称为“汉家”,称皇帝为“汉皇”等等)。这句诗充分体现了文成公主和亲之后,吐蕃(就是西藏)与中原地区的融合,民族间的文化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