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清朝与明朝谁更专制一些?

2025-04-14 05:20:4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谈及明清,课本上有这么一些描述,即“皇权高度集中,封建集权加剧,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然而,究竟是明朝还是清朝更专制,课本里却没有给出答案,所以只能给人明清一样专制的印象。

甚至基于朱元璋等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明朝比清朝更专制。比如武侠大师金庸,就指出“明朝是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残暴的朝代”,言外之意不难看出,金庸实际认为明朝专制超过清朝,由此才成为最黑暗的朝代。

事实真是如此吗?对此,国学大师钱穆却这么评价,颠覆了很多人的看法。

首先看一点,即中国古代皇帝究竟有多大权力,是不是任何一张圣旨都有法律效应?

万历年间,有皇帝宠幸的弄臣仗势杀人,于是袁可立按照程序判其死罪。此时,万历却绕过内阁直接下中旨豁免弄臣,但袁可立却不认可中旨的法律效应,而是直接斩杀。

《睢州志·袁可立传》:“可立曰:‘杀人者死,朝廷法也,即弄臣顾可脱乎?’已而,果得中旨赦之,可立不为动。”

袁可立为何敢于违抗中旨?其实,不是袁可立敢不敢的问题,而是中旨缺少正规程序,是没有政府机构盖章的皇帝诏书,本身就不合法。所以,袁可立才敢于违抗,但如果有主管的行政机构盖章,那么袁可立违抗,这就不对了。

其实,古代大臣对皇帝的中旨,都有权不执行或违抗,类似之事数不胜数。收到中旨的大臣,愿意执行就执行,不愿意执行皇帝也没办法。之所以如此,愿意就在于:皇权有制约,天下事并非皇帝一人说了算。如今我们觉得皇帝金口玉言,主要是受影视作品影响,真实历史并非如此。

即便明朝皇帝亲军的锦衣卫抓人,往往皇帝下发命令,也需要政府相关机构盖章,如此才有法律效应,否则不合法。当然,明朝初期锦衣卫权力较大,可以不经政府同意,但中后期都要经过政府盖章这一道程序,并非影视中描述的那样,锦衣卫可以随便刑拘大臣。

总得来说,传统中国权力是这样:皇权和政府互相制约,皇帝命令需要政府盖章,否则不具备法律效应。一旦皇帝下发中旨,强行推行某事,往往会被骂成“独夫”,大臣有权拒绝。而且,皇帝下发命令,也是一层一层的下发,皇帝下发命令给丞相或六部尚书(没有丞相时)或只能发给相应品级以上的大臣,往往不能越阶发布命令,否则要政府干嘛?比如明朝皇帝下旨给一个小县令,往往就不合法,会遭到抵制。

直到明朝(元朝除外),皇帝和政府还是这一权力特点,只是明朝之前,丞相是政府首脑(掌行政),皇帝是国家首脑,两者一致同意的事情才合法;朱元璋撤掉丞相之后,相当于皇帝承担了丞相部分工作,但程序还是没有变化,原先是需要丞相盖章,明朝是改成六部盖章确认。

所以,明朝六部的权力非常大,尤其是吏部和兵部,全国用人调兵,全部归他们管理。皇帝发布命令,需要经过六部同意盖章;全国各地大小事情上报,先要经过六部。至于六部可以直接对下发布命令,不需经过皇帝同意,所以明朝皇帝不上朝,国家依然还能正常运转。

在这一种制度之下,皇帝权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而不能随心所欲。然而清朝建立之后,这一政治传统却被改变了,皇权彻底没有一点制约了。

史学界认为“清承明制”,但实际只是表面继承,实际大不一样。清朝没有丞相,尽管也有六部尚书,但权力却截然不同。比如,清朝六部尚书不能对下直接发布命令,且六部侍郎可以单独上奏。

侍郎是六部首脑副官,而在清朝却能直接上奏,就日常工作单独向皇帝汇报,显然尚书管不了侍郎了,如此结果自然是清朝皇帝控制了六部。更为重要的是,清朝六部尚书和侍郎(左右侍郎,侍郎有2个),都配有一汉一满,传统是3人,现在加上满人就是6个,而满人又肯定听皇帝的,所以清朝皇帝掌控了六部。

因此,清朝六部尚书侍郎,一共有36个人,每一个人都可以单独面见皇帝,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向皇帝说了什么,或皇帝向对方下了什么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六部还能做啥?显然,六部权力集中到皇帝身上了,这不是比明朝更专制是什么?

除此之外,清朝皇帝发布的命令,就更比历朝历代要专制的多了。

清朝最高命令叫“上谕”,分为“明发上谕”和“寄信上谕”。所谓明发上谕,就是公开的上谕,但主要是不重要、不敏感的事情,比如上陵、读书、救灾、举办什么活动之类。所谓寄信上谕,其实就是密诏,是皇帝直接发给具体某个人,其他人无权知道内容。

比如,有关经济财政问题,雍正想要发给山东巡抚,军机处会在信上面盖有“办理军机处”,按理说户部尚书该知道吧,但清朝却不行,户部拿到这一封信之后,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在信外面加一个封袋。一部尚书,沦为如斯,手上可谓没有一点权力!

因此,全国各地官员,都直接与皇帝发生关系,至于皇帝和他们谈什么,其他人都不知道,一切都很秘密,完全颠覆了传统公开政治的传统。这种情况下,皇帝对天下官员的控制力,远超任何一个时代,且秘密政治和密折专奏权制度之下,皇帝培植了一大批“告密者”,埋伏在官场之中,所以整个清朝官员体系,只能做皇帝奴才,听皇帝的话,这不是更专制是什么呢?

对于这种秘密政治,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是:秘密政治只能是一种权术,而不是制度,纯粹出于(皇帝)私心,而私心决不能形成制度。一旦形成制度了,那就是传统政治中的按制度办理,自然没办法随心所欲的私心了。

因此,钱穆认为,至少从秘密政治这一点来看,清代比明朝更独裁。明朝制度与传统大致相同,但清朝却超越了这个限度。

既然清朝如此专制,为何还能维持268年呢?对此,钱穆认为:自秦朝之后,中国历代皇帝背后,往往缺少一股固定的力量支持(读书人和地主阶层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元朝清朝背后却有,元朝背后是蒙古,清朝背后是满族,整个部落都坚定的支持皇帝。反过来,清朝皇帝也必须给满族更多好处和优待,于是皇帝施政必然具有很多的私心,不可能做到公正对待天下各族。“因为其是私心的,所以一切表现不成制度,而只是法术”。

装神弄鬼的大兴法术,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加有效的控制这个国家,也就是更专制,否则何须如此?

其实,除了朱元璋、朱棣时期,明朝皇帝权力比较大之外,其他皇帝手上权力都比较小,甚至万历因对抗不过文官集团,不得不“躲进小楼成一统”,20多年不上朝。对比清朝,将明朝和清朝说成明清是中国封建专制的巅峰,绝对是不负责任的结论。

另外,“清承明制”其实有很大欺骗性,除了上文说的六部尚书权限差别之外,还有很多区别,比如明清都有“给事中”这个职位,但明朝给事中有封驳权,清朝却一点都没有,还有明朝御史和清朝御史差别,但清朝御史和泥塑菩萨有何差别?因此,说“清承明制”并不准确,因为清朝为了专制,早就改的乱七八糟,明清制度实际本质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