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饥肠辘辘、饥火烧肠、饥寒交切、狼吞虎咽、嗷嗷无告。
饥肠辘辘[jī cháng lù lù] :饥肠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意指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而枵肠辘辘,饥不可堪。”
饥火烧肠[jī huǒ shāo cháng]:饥不可忍,如火烧肚肠。形容饥饿不堪,难以忍受。
出处: 唐·白居易《旱热二首》:“壮者不耐饥,饥火烧其肠。”
饥寒交切[jī hán jiāo qiē]: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政事上》:“高祖时,严甘罗,武功人,剽劫,为吏所拘。上谓曰:‘汝何为作贼?’对曰:‘饥寒交切,所以为盗。’”
狼吞虎咽[láng tūn hǔ yàn]: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造句:那个饿坏了的孩子,看到食物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几个小家伙儿饥不择食,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爸爸吃饭狼吞虎咽的。
嗷嗷无告[áo áo wú gào]:无告:指无处可以告贷和求救。形容身陷饥饿和困境中无处可以求援。
出处:宋·陈亮《中兴论》:“赤子嗷嗷无告,不可以不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