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抑商出现的历史背景?

2025-04-01 07:21:1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重农抑商思想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以商鞅变化最为著名。
这个问题分成两块说,第一,为什么重农?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周王室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诸侯国争霸频繁,这就是说,这一时期的主题是争霸,那争霸靠什么争呢?打仗,打仗打什么呢?打仗打的就是人和经济。谁的兵多,谁就个大,谁的经济实力雄厚,谁就强势。那么如何获得更多的兵呢,就得有固定的兵源,谁是固定的兵源呢?农民。农民不可能离开土地,所以他无法离开他的国家,为保护自己的土地不被侵略者侵占,他也有当兵的理由。兵有了,那经济呢?当时的经济强弱,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谁家生产的粮食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谁家粮多,谁就有强大的战时后勤补给,谁家粮多,谁就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有更多的人口,就可以产生更多的兵源。所以要争霸必须重农。
第二,为什么要抑商?商人不能生产粮食。你可能会问?商人不是有钱么,他可以买粮食么。在当时生产力不高的环境下,不可能有大规模的商品粮在市场上流通,因为粮食是战略物资。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对战争来说,没用,所以商人也没用。其二,农民不能离开土地,所以保卫土地,所以忠诚与土地的主人。而商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是商人的乐土,无论这片土地是祖国的,还是敌国的。所以,商人和农民相比,缺乏的是忠诚。比如秦相吕不韦,最初是卫国人。
另外,你会发现,农民相对商人讲,对统治者来说,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就是愚昧。商人相对见多识广,没有农民那么好骗,而统治者最喜欢的老百姓是只知道服从不知道思考的人,显然农民更符合要求。
综上,所以重农抑商。

回答2:

重农抑商政策始出魏国李悝,,商鞅变法中提到重农抑商,背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从而达到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农业在古代经济比重中占有很大份额,发展农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回答3: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

回答4:

所谓“商人”,历史上最初就是指“契”的后代殷商部落的部民。由于“商人”经常贩运财货交易于其他部落维持生计,因此后来就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春秋以降,出现了富可敌国的大商人。特别是战国以后,各大国(也有个别小国)均出现了各自富冠天下的大商人。这些商人除了做买卖,还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六国商人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天下一统,货物通常,对经商大为有利,商人应该支持秦统一。但若商人的祖国陷落,这些商人不可避免的,要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二等国民,对其经商大为不利。因此,情感上六国商人大都反对秦统一。
六国商人对秦统一敌视,并且在秦统一后还暗中支持各国复辟行动。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是实行的奖励耕战,以农为本的国策,对六国商人进行压制是必然的。这里要说明一点,秦国本身没有自生的大商人。秦国大商人“寡妇清”,从根本上说是从外面(据说是齐国)迁入的。
第一,秦国没有自生的大商人;第二,六国商人对秦不友好;第三,商人出身的吕不韦在担任秦丞相期间,试图以王道思想修正秦法,使秦国上下心有抵触;第四,管仲相齐,采取重商国策,结果齐国富强一代。管仲、齐桓公之后,齐国再未独霸天下。而商鞅、秦孝公变法,重农轻商,奖励耕战,结果秦国百年六代独强,最终一统天下。这就是秦人重农轻商的历史缘由。
秦亡汉兴,天下需要休养生民。结果汉初几次大的诸侯动乱,造成天下动荡,背后都有商人支持。汉朝中期,最终导致汉武帝后彻底施行重农轻商政策。
经过秦朝、两汉近五百年的凝固、沉淀,重农轻商遂成之后历朝历代的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