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 目前,造福各族人民,0 引 言 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要求很高, 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西宁市,新开工修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有一条纵贯东西的钢铁大动脉——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是国家“十五”四大标志性工程之一,
。沿线经过的主要山脉有昆仑山、可可西里山、风火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左拉山,青藏铁路: 修建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难度很大! 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而制定施工组织方案亦是新的课题。
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答: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全国人大代表、兰州铁路局局长董喜海就青藏铁路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专访。修建铁路面临诸多全新的技术难题,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之首。青藏铁路是美丽的,青藏铁路:海拔线路当惊世界殊 罗新宇 杨得志 江华 原春琳 刘畅 “青藏铁路建成后,自然条件、地质条件极其复杂,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从北京到拉萨50小时之内就可到达,它的美丽在于沿线穿越的神山圣水和独特的高原风光。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有960公里的海拔高程在4000米以上,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
增进民族团结,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
从兰州到拉萨只需20多个小时。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全长约1956公里。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独特,
1984年投入运营。
工程艰巨,即青藏铁路一期工程。
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我集团公司承建的第5标段北起昆仑山北麓的西大滩。
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
在修建过程中,天气恶劣,低温,缺氧。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建设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
人们曾说修建通往西藏的铁路是不可能的,有5000米的高山要爬、12公里的山谷要架桥、数百公里的冻土区无法支撑铁轨和火车。再说,谁又可能在稍动一下就要找氧气瓶的情况下铺铁轨?这条铁路是中国“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
铁道兵十师有位叫邓广吉的连长,为修建青藏铁路,他带病上了高原。后来,他在高原得了白血病。在家乡的医院抢救他时,他对亲人和战友留下遗嘱:“我若死去,把我的骨灰埋在青藏高原上,我生前没有把铁路修通,死后也要看到铁路修到世界屋脊上。”
原总公司党委书记孙有礼是青藏铁路建设中的一名指挥员,他的儿子孙胜很小的时候就随他一起上了高原,儿子到了8岁的时候,还不知鸭子是长腿还是不长腿。
还有许多人的孩子是在高原出生的,只吃过苹果,没见到过树木,下山时,到了西宁,见到杨树,大吵大闹要上树摘苹果。他们只知道苹果生长在树上,但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竟有许许多多的树木。 王汉东是中铁十七局的施工处长,修青藏铁路时,勇猛得如下山的猛虎,但是,就在他不知什么是苦是累的时候,他不知不觉地得了病,后来死在了太原的一间病房里。医生说:“他得的是高原病。”死前,他对局领导说:“当了铁道兵不悔,死了,让女儿也去当不穿军装的铁道兵,修路去。”他传给女儿的,不仅是创业的意识,还有江山的豁达和崇高,一种高山意识折射出的人生也当有如此的精神,渗给自己,也渗给了女儿……
地图上“海拔4905米、全长1338米”的提示,明白无误地告诉记者,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被称为青藏铁路线上“鬼门关”的“风火山”隧道。当汽车沿着与青藏铁路几乎平行的公路,翻越五道梁后,海拔开始从4570米的秀水河迅速上升。到了风火山时,海拔已蹿至近5000米的高度。
除了蓝天、白云和雪峰之外,目之所及,全是赭红色的山体。在隧道入口处,蓝底黄字的“风火山隧道”几个大字在红色岩体的衬托下,显得神秘而凝重。穿山而过的隧道,如巨大的磁场,将远方蜿蜒而来的铁轨从山这边揽进,又从山那边吐出。
今天的风火山隧道,在阳光下显得静谧而安祥,很容易使人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感觉。但当年的风火山,却因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而成为青藏铁路建设史上话题最为沉重的世界级难题。假如没有风火山隧道难题的攻克,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时刻表,恐怕谁也无法预测还得后延多少个日夜。
为了近距离探访风火山隧道,记者下车徒步前行,但因缺氧而引起的高原反应,记者胸闷、腿软、呼吸急促、头痛欲裂。
“同志,请出示证件!”当记者步履蹒跚地走近铁路,试图“零距离”接触隧道时,一位穿警服的同志挡住了记者的去路。这位叫段利明的铁路警察告诉记者,他是格尔木铁路公安处的警察,最近青藏铁路要通车,他被抽调来这里值班。“我和青藏铁路保安公司的6名职工一起,24小时对隧道及附近铁路线进行巡逻。两个人一个小组,每两个小时就要巡逻一次,主要是对来人进行登记,看隧道里有没有落石、轨面有无损毁断裂等。”
正在采访时,一辆从格尔木方向发来的测试车经过风火山隧道,段利明和其他几位铁路保安公司的职工立正敬礼,目送火车穿过隧道呼啸而去。而记者因为拍照紧走了几步,顿时觉得喘不过气来,只好钻进段利明的帐蓬里吸氧休息。
事非亲历不可知。切身体会让记者对下面的叙述有了全新的认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风火山,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之恶劣为青藏铁路全线之最,隧道全部穿越多年冻土区,地质含冰量10%~50%不等,是青藏铁路建设三大难题,即: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典型代表工程。
为了攻克风火山隧道建设难关,三代科技人员进行了45年连续不断的观察和研究。而青藏铁路建设者通过一系列先进的工艺,不但确保了低氧低压条件下的安全施工,而且成功破解了高原冻土施工难题。正因为如此,“风火山多年冻土隧道施工技术”先后荣获2004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风火山隧道只是一个缩影。建成的昆仑山隧道、羊八井1号隧道等多个较大隧道以及众多的中小隧道,涉及长度达到7000洞米,大部分也都处于常年冻土、高寒缺氧的环境之中。当火车穿越这些高原隧道而驰骋于“世界屋脊”之时,那些片言只语的标志和题字里透露出来的信息,依然能传递出当年建设者的伟大和艰辛。这怎能不令那些游客为之动容、为之敬礼呢?
和段利明告别后,记者驱车继续前行。翻过风火山口,海拔又开始下降,青藏铁路开始进入相对平缓的三江源地区,记者头痛的感觉也有所缓解。当前边再经过一个山包时,司机师傅告诉我们,那就是“开心岭”了,因为相对于“鬼门关”的风火山而言,这个平缓的山包足以让建设者们“开心跨越”了。虽然,前边还有青藏铁路的最高点——唐古拉山口需要征服。
青藏铁路的开凿是一个奇迹,每年都有50万人乘火车来到拉萨。这个奇迹是建筑者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才完成了这浩大的工程,这也让游客们方便了很多。
这条青藏铁路全长1142公里,沿途共有10条隧道、675座桥梁,穿越了世界上自然环境最为严酷的青藏高原,这里海拔很高,异常寒冷。稀薄的空气有可能致人于死地,这些冻土很不稳定,全世界都认为不可能在世界最高的高原修建铁路。这不是最长的铁路,但毫无疑问修建难度是最大的。它是一个建筑奇观,中国是怎样完成这一建筑奇观的?这还要靠聪明才智的建筑者。
在一次次的困难面前,筑路大军斗志高昂。要经过永久冻土带,永久冻土冬天坚硬无比,夏天则异常松软。北半球有四分之一的土地被永久冻土覆盖,永久冻土有时厚度超过1500米。它在冬天坚如磐石,但在夏天时表面会发生融化和沉降,冬天再次来临时则再次冻结,体积会增大,地面也会升高,在这样不稳定地区修建的铁路无疑要发生变形。但是建筑者不畏艰苦,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这一只只“拦路虎”。
青藏铁路这个奇迹中凝固着建筑者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他们不畏艰苦,坚持不懈,顽强执着,才完成了这浩大的工程。我们要感谢这些建筑者,是他们建造了这一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