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对你有什么启发

急呀要7点完成
2025-04-16 14:26:4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一、烛之武的博大胸怀,爱国精神

烛之武可谓怀才不遇,年轻时就踌躇满志,壮志满怀,希望能大显身手,为国效命。但郑伯老眼昏花,不识英才,致使英雄蹉跎岁月,壮志难酬,终老空山。

二、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秦晋之间的关系,可谓渊源流长,秦晋之好。他们之间互相通婚,互通有无,结为同盟,貌为一体。二者狼狈为奸,欺负弱小。为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围攻郑国,其扩张的野心世人皆知。且此次出兵主要是与晋国有关,和秦国似乎没多大关系。“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三、凡事不可感情用事,而应理智分析,冷静处理

秦伯背离盟约,擅自撤兵,实在可恶,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晋之大臣子范如是说,“请击之”。晋伯可谓泰然自若,处变不惊,冷静的让人可怕。他经过理智的分析,断然放弃了这次军事行动,也撤军而去。

四、永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烛之武最后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化解了危机,保存了郑国,让看似无懈可击的秦晋联盟土崩瓦解,也再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万丈深渊也不要放弃,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烛之武退秦师》内容结构:

第一段段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并埋下两处伏笔: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晋、秦不在一处。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第三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

1、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

2、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

3、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

4、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烛之武的说秦之词,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逻辑力量,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第四段叙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此段行文又一张一弛,先是"子犯请击之",令气氛陡然又紧;文公"未可",又松;直到"亦去之",读者的心才安然放稳。

回答2:

启发:郑国是一个小国,从国力上来讲,完全没有办法和晋国对抗,更何况加上秦国呢。郑国面临的是亡国之危,这个时候,郑国国的君臣已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全然没有了分寸和主张。

在国之危难时,总有些人会挺身而出,会奋不顾身,还有些人尽管自知无力回天,但却可以提供建议,找到挽救危局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是忘我更是无私,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救国无我。

当中国面临亡国之危的时候,一个人挺身而出,他自己确实没有办法,但他知道有一个人,可以挽救危局。历史只让人记住了他的名字和一句斩钉截铁的话,但他却永远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让人永远铭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

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

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烛之武退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