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周瑜在演义里有点小智,但处处受挫于诸葛亮。而丑化的最厉害的是,周瑜小气,为人卑鄙龌鹾。但是,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如果历史有十全十美的完人的话。
(一)周瑜的风度
“既生瑜,何生亮”已经不知误导了多少代人。这句话会在稍后周瑜与诸葛亮的关系中会说到,这里只谈气量。演义里周瑜气量狭小,不能容物。他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而长叹,老天爷既然你生了周瑜,为什么还要再生一个诸葛亮呀!?于是,周瑜就拼命想杀了诸葛亮,诸葛亮自然没杀成,而自己给诸葛亮气了三次,居然气死了。
周瑜真会这么小气吗?纵观整个三国史传,论气量,周瑜就象弥勒佛。“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物,开口大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句话好像又是记错了,不过还算顺口,将就着啦)我是喜欢周瑜,这个不假,但是这个并非我的溢美之辞。本来想写个《青梅煮酒评三国之十大魅士》,个人兴趣。只是这篇写完累了,还是算了,这里就大略说一下周瑜的风度吧。
(1)周瑜是江南著名的美男子,《三国演义》这里说了真话,称他“姿质风流,仪容秀丽”。当时江南人多呼孙策为孙郞,呼周瑜为周郞,甚至称“美周郎”。
呵呵。请容许我说几句不关主题的话,就是孙策的魅力。史载孙策“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士兵和民众看到孙策后,“莫不尽心,乐为致死”,甚至“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哈哈,以前只听说“倩女幽魂”,现在才知俊男也能勾魂。
但一个人如此受欢迎,绝非长得俊俏,人性上的伟大力量,也就是风度以及流于形色的气质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视。
(2)周瑜精通音乐,有“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周瑜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在忙什么事,不管弹琴的人是谁,如果听到有人弹琴弹错了,就一定会找到弹琴的人,教他怎么弹才对。不知小乔MM是不是这样给周郎泡到的。哈哈,缇坦写到这里又想起了周郎的娇妻小乔MM。如果是小乔弹琴,就算不误我也会顾的。打光荣出的游戏《三国志8》的时候,缇坦的第一目标不是王霸,不是权谋(讨厌当君主),就是娶了小乔,哈哈,老天不负有心人,成功了耶!~~
(3)周瑜的雅量。这里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雅量高致”,一个是“若饮醇醪”。
雅量高致也就是蒋干见周瑜。不过演义这里大大丑化了蒋干,整个事件和史传中说的也完全不同。这件事并非在赤壁之战期间,史载:曹操听说周瑜“年少有美才”,便密下扬州,派辩才“独步江淮”的蒋干去说服周瑜投降。蒋干一见周瑜,周瑜就说自己闻弦歌而知雅意,知道蒋干来的目的。而蒋干被周瑜的气质所折服,陪周瑜四处走走,喝喝酒,一边听着周瑜说话,一边笑,劝降的话一句也没说出口。回去见曹操后,蒋干对曹操说:“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周瑜的雅量一时在江北成为美谈。“中州之士,亦以此多之”。
周瑜自从跟随孙策转战江东,战功彪柄,地位一直在老将程普、黄盖、韩当等之上,孙策死时更成为托孤的重臣。“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而这句话又有“专意属周郎”之意。程普自恃三朝元老的身份,心里闹别扭,处处与周瑜作对,经常凌侮周瑜。而周瑜“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最终周瑜化开程普的心结。程普没有学廉颇负荆请罪,但从此“敬服而亲重之”,还和别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演义中狂傲的周瑜原来是一个谦谦君子。只可惜缇坦晚生近两千年,不能和周瑜相交,只能去喝陈年的美酒,体会一下酒中知己相通的感觉。也是没喝两杯就不知不觉醉了,但感觉却总不太一样。。。。呜呜~~
(二)天妒英才
周瑜气度非凡,当然不是给诸葛亮气死的,瑜亮的关系,在下面将说到。这里简单说一下周瑜的死。。。只可叹天妒英才,周瑜远征西蜀,病死巴丘,时年36(这是虚岁,实岁的话是35岁)。
(三)赤壁之战与东风
史传本没有借东风的记载,而诗人杜牧写了一首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诗本来是说周瑜的,但罗贯中老先生从中得到启发,于是有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摆神坛借东风的故事。
赤壁之战是周瑜的杰作,跟诸葛亮关系不大,诸葛亮在其间的主要作用类似于一个说客,就像一个外交官和孙权办完结盟的手续吧。以后说诸葛亮的时候还会再说一下,这里不提了。至于东风,我不太懂气候,有两种说法,一是冬天我们喝的都是西北风,没有东南风,一是什么什么原因的,我忘了,总之就叫做“冬天时有东南风”。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三国著名人物简介-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周瑜的个性和心理分析]]]
周瑜的私欲心很强,常常想霸占某些东西,但又不敢明显的表现出来。当有某种东西比他的强时,周瑜便会开始忌妒,想抢夺,甚至拿不到而想把那种东西毁灭掉,例如诸葛孔明就是一例子。
周瑜的个性很倔强,当他决定了一件事情,便不容别人反对,除非事情真的有什麼转变,或是有什麼人激怒了周瑜,他才会改变主意。我认为周瑜与孔明比起来,应该是平分秋色,孔明神机妙算,周瑜领军有方,都各有千秋。
孔明在三国演义里虽然是无所不能的军师,但是在正史当中,并没有那麼「万能」,毕竟古代时谁会想到用「机器」来作只怪兽对敌?当然,在三国演义里,也有很多是罗贯中自己编的。虽然周瑜他常常被孔明陷害,但是实际上,却是周瑜一个人栽入陷阱里头。虽然周瑜为事小心,观察细心,但是他最大的缺点,便是容易动怒,经不起别人讽刺。
周瑜还有一个小毛病,那便是在他解决不了事情的时候,就会想逃避事实,也就是这毛病使得周瑜常常比不上孔明。
周瑜当然也有好的一面,他并不是那种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人,在战场上,周瑜常常会为平民著想,即使事关国家安危,他也会考虑到人民的安全,毕竟如果人民对於吴侯不满,怨声载道,那麼这个国家便没有用了。这也是周瑜的优点。
周瑜在临终前,说过了一句话:「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生了他,干麻有何必多出一个孔明呢?这句话代表了很多意思,周瑜虽然忌妒孔明,但他也真的很佩服他,但孔明总是频频阻挡周瑜,因此周瑜非常怨恨孔明。这种又佩服,又怨恨的心情,令周瑜常常自唉,觉得自己无能,又唉叹老天,为什麼会有这麼个厉害的敌人。
供参考:
http://games.enet.com.cn/article/A7320050624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