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钨锡多金属矿床最显著的共同特征是以突发的方式在燕山期集中成矿。大量同位素成矿年龄研究揭示,华南大多数热液矿床,虽然其矿种、类型、构造环境和其他成矿背景有很大差别,但均形成于燕山期。燕山旋回在华南大约只持续了100Ma。若从中元古代算起,它在华南已知的地质演化史中仅占不到十分之一的时间,但却形成了该区绝大多数热液矿床,成矿在时代上的集中性实属世界罕见。华南“燕山期成矿大爆发”现象及其与同期花岗岩的密切关系已成为我国矿床研究者的共识。
根据南岭成矿带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的统计(图3-7),燕山期成矿作用又可分为90~100Ma、130~140Ma、150~160Ma3个成矿阶段,其中150~160Ma成矿年龄尤为集中(湖南新田岭钨矿、锡田锡多属矿、九嶷山大坳钨锡矿、香花岭钨锡锡多金属矿、瑶岗仙钨矿、黄沙坪铅锌锡多金属矿、芙蓉锡多金属矿田、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粤北锯板坑钨锡矿、梅子窝钨锡矿、江西淘锡坑钨矿、漂塘钨锡矿、大吉山钨矿、天-门山-红桃岭钨锡矿田),是区内成矿的高峰期。
图3-7 南岭地区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年龄频率图
130~140Ma为次高峰期成矿期,这一期间湖南柿竹园(133Ma)、骑田岭白腊水(133Ma、137Ma)、江西西华山(139.8Ma、137.4Ma)和粤北锯板坑(143Ma)第二阶段矿石以及江西岩背(128Ma)和广西烂头山钨锡矿(136.1Ma)形成。
90~100Ma是华南另一次较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如粤西银岩,广西大厂锡矿等。
南岭地区钨锡成矿时代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以湘南(骑田岭、大坳、柿竹园、香花岭)、粤北(石人嶂、师姑山、锯板坑)和赣南(西华山)为中心,成矿时代相对较老,以150~160Ma为主,向四周成矿时代渐变年轻。如向东岩背锡矿的成矿时代为100~122Ma,向西大厂锡矿为90~118Ma。从更大范围的整个华南造山系来看也具有这一趋势,燕山早期锡矿床主要分布在南岭的中部,包括广西东部(栗木)、湖南南部(柿竹园)、江西南部(漂塘)、广东北部(石人嶂、师姑山、大顶)。燕山晚期锡矿床分布在四周,包括广西北部(大厂)、云南东部(个旧)、广东南部(银岩)。对于这一现象,利用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模式难以解释(毛景文等,2004)。
对单个矿床(田)来讲,常常存在多期成矿的问题,如骑田岭、柿竹园、锯板坑、荷花坪等钨锡矿床。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采用高精度辉钼矿Re-Os法获得荷花坪(224Ma)和都庞岭(211Ma)钨锡矿床成矿年龄为印支期,且与该区花岗岩形成年龄接近,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关注印支期花岗岩的成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