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储层的特点使得其研究难以用常规方法进行分析,其较强的非均质性使得仅用控制井来进行识别和预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地震资料的分析研究就成了识别复杂储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川东南地区,全区已钻井分布不均,沉积相认识程度较浅,对储层的分析和研究必须依靠地震资料来进行。
地震剖面上很多储集体都有一定的特殊响应,通过研究这些特殊响应及其在平面上的组合特征,并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的观点来解释这些地震响应的平面组合关系,从而得到符合地质规律的储集体横向分布规律,是地震相研究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分析地震反射波组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的变化是研究特殊储集体的核心。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不同于常规地震反射的“异常”,地震反射波组是寻找特殊储集体的标志,这些反射波组通常振幅明显变强或散乱、呈现低频特征并在横向上形成一定的组合关系,形成的地震结构在局部明显不同于其纵向及横向相邻的地震波组特征,并与所接触的地震层序呈角度接触关系,这种角度的大小通常是水动力条件的表征,而这种接触关系的方向则能指示物源及水流的方向。因而在地震地层及地震相的解释过程中,不仅要有基本的地球物理知识,更要有层序及相的观点,还要了解其古地理环境、岩性特征等地质背景,才能使解释过程更为准确并符合地质规律。
川东南地区一些常见的储集体的地震响应特征明显,这些常见的储集体在其他很多盆地内也同样存在,因而总结其地震响应特征及地震相特点对于其他探区也有重要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1)三角洲前缘及砂坝
三角洲前缘相纵向上明显的特征是沿走向或斜切走向方向都是前积结构,在须家河组二段(T3x2)内多数是平行斜交复合型前积,有顶超和底超终止现象,在终止点由于反射波复合干涉呈现弱振幅,一般为弱—中强变振幅,最大视厚40ms左右。此类前积结构反映沉积能量中等,局部出现较低能的、呈S型的前积结构,在前积体的正交方向,仅见似丘状或中强变振幅不连续反射(图4.5)。
图4.5 川东南地区某测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多期前积结构地震特征
(2)鲕粒滩沉积体系的反射特征
地面地质及钻井资料揭示,川东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T1)f及嘉陵江组(T1j)广泛发育有鲕粒灰岩和云岩的滩相及砂屑滩相,地震偏移剖面反映这些滩相均呈现前积结构的反射特征,在嘉陵江组五段(T1j5)较常见,为平行斜交型及叠瓦状,前者可见棱状外形,而在飞仙关组(T1f)各层段多期叠瓦状前积结构,这些前积结构亦有穿时或多期迁移斜叠现象(反映海退痕迹)。从平面图展布规律可以预测嘉陵江组(T1j)有利的滩相呈条带状由北东向南西呈近东西向展布,中心滩相内的滩脊或滩谷亦成南西向,反映海盆方向为北东向,滩体沿岸坡分布,而物源方向主要为北东与南东方向,其次有南西方向的物源。飞仙关组(T1f)的中心滩相主要分布在川东南地区中部,在东部呈典型的台地相,飞仙关组二段(T1f2)全区基本都是稳定台地相,表现为内部基本无反射,属稳定的较深水相的低能沉积(图4.6)。
图4.6 川东南地区某测线中心滩相地震反射特征
(3)碳酸盐岩隆(建隆)沉积体系的反射特征
川东南地区官渡以东的中东部的嘉陵江组(T1j)地震反射呈现丘状外形,其内部多为无反射结构或弱变的杂乱反射结构,常见内部明显或隐显1~2个相向的强或较强反射,串过丘状体,可顺层追踪,具等时性或生长多期性,并受到构造的影响(图4.7),其隆起幅度较大,通常有100~200ms,剖面上单个出现,或似裙边构造成串出现,并且其边缘时有干涉现象。在平面上呈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展布,长达20余km。剖面上丘状体的外侧、顶上中高频连续性好的中高频反射,具充填超覆现象,形成披覆构造。盐隆的展布近东西向且有多期生长现象,其形成可能受控于古构造活动。
图4.7 川东南地区某测线下三叠统嘉陵组(T1j)塌积体地震反射特征
(4)塌积地震相的反射特征
塌积常是碳酸盐陆架边界的标志,也是影响碳酸盐岩沉积常发生的重要事件,它一般多出现在台缘斜坡带。川东南地区在嘉陵江组(T1j)出现一种斜的、不连续的、有些方向是杂乱的反射,丘状外形,内部常有一至两个较连续的强反射,振幅较强,其顶部有明显的披覆构造,预测为重力滑塌形成(图4.8),亦有表现为弱的不连续、形态不规则的反射,也预测为塌积成因。
图4.8 川东南地区某测线下三叠统嘉陵组(T1j)塌积体地震反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