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什么能成功

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什么能成功
2024-12-04 15:31:4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三国中后期,风云变幻,最精彩的莫过于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决。你退我进,我退你进,两人斗得旗鼓相当,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诸葛亮的空城计。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错用马谡,导致战略重地街亭失守,让西城的诸葛亮措手不及,迎来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此时诸葛亮身边只有文臣,没有大将,而且只有2500名后勤士兵,情急之下,诸葛亮运用险招,令军士打开城门,清扫街道,自己携童子在城头悠然抚琴。司马懿兵临城下,以为有诈,急忙退兵。

这就是空城计,貌似因为司马懿心理压力太大,畏惧诸葛亮,其实不然。251年9月7日,也就是1766年前的今天,司马懿临终遗言就给出了答案,“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意思就是,能让司马懿畏惧的东西来自于曹魏内部,并不是诸葛亮。

诸葛亮治国有分,御军有法,世人皆知。当时曹魏面临两线作战,东吴实力比蜀汉强,而且蜀汉易守难攻,所以曹魏的重心在于东吴,蜀汉这条战线以稳为主,而能与诸葛亮对峙的人,曹魏也只有司马懿。

从司马懿角度看问题,就算再有实力,司马懿也不敢灭蜀汉,因为蜀汉过早的灭亡,司马懿自己也没有价值了,会被抛弃。而诸葛亮北伐的意图是消耗曹魏实力,在西边战线僵持,等待东线上东吴与曹魏爆发大规模战斗,蜀汉才能浑水摸鱼,有可能问鼎天下。

所以,司马懿不会过早灭蜀汉,诸葛亮也不会打痛司马懿,空城计只不过是两人都心知肚明的双簧而已。

我是趣味的历史,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我。

回答2:

原因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诸葛亮和司马懿是多年的老对手了,他们彼此都太过了解对方。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弄险。而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生性多疑。正是因为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了解自己,所以才用出了这么铤而走险的一计,这样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不会这么“犯傻”,因此中计了。如果说换做别人,就不一定会中计了。这也是小说中交代了的原因。
二、当时,司马懿刚刚被官复原职,复职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大举进攻魏国边境,而魏国却无将领可以和诸葛亮相抗衡,朝廷在无奈之下,只得启用之前被免职的司马懿。因此司马懿明白诸葛亮的存在与自身存在的关系:曹魏一方能制衡诸葛亮的人物,惟有司马懿一人而已,没有了蜀汉的诸葛亮,也就没有了曹魏的司马懿存在的“独特”价值!如果在西城活捉或杀掉诸葛亮,蜀军就会全线崩溃,蜀汉也就会随即灭亡,羽翼未丰的司马氏就难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厄运。这是当时的司马懿不愿看到的局面,司马懿还需要继续为曹魏“推磨”,只要有推不完的“磨”,就不会遭到“卸磨杀驴”的惨局。继续“推磨”的前提,就是诸葛亮必须继续存在,以此来争取时间培植势力,等待时机,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因此,司马懿在明知是空空如也的小小西城下,故意装呆犯傻!

回答3:

其时,司马懿刚刚被官复原职,复职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大举进攻魏国边境,而魏国却无将领可以和诸葛相抗衡,朝廷在无奈之下,只得启用之前被免职的司马懿。虽然复职,司马懿心里也是清楚的,皇帝对自己还是不放心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又把自己给撤换了,而不撤换自己的最好形式就是蜀国的军事威胁仍然存在。

之前,司马懿已经平定了孟达之乱,朝廷必定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国家安定,忧的是司马懿精通韬略,且素怀大志——曹操曾有言,司马懿鹰视狼顾,非池中之物也,得陇望蜀也是曹操对司马懿的评价——,司马懿一到街亭,不怎么费力就打败了马谡,并把诸葛逼进一座空城,此时要生擒诸葛亮,实非难事。但偏偏司马懿跑了,司马懿老谋深算,一旦捉到诸葛亮,自己的政治命运也差不多就终结了,飞鸟尽,良弓藏,司马懿再也明白不过,不过,要撤退也要对手下有个交代,于是,司马懿说了一个谎:诸葛亮生平谨慎,不肯冒险,城中必有埋伏也。想起后来司马懿的装病,盖此人也深通欺瞒之道也。
所以才能成功

回答4:

小说里面扯的,正史上面没有诸葛亮空城计一说,倒是有曹操空城吓退吕布的事,曹操空城退吕布可能更加符合现实一点,司马懿的智商即使多疑也还不至于蠢到那个地步吧,派点先锋进去探路,真的有埋伏,牺牲先锋这点人,司马懿也不会伤心吧。

回答5:

这个情节是小说虚构的诸葛亮利用司马懿的多疑性格 真实的历史不会这样 司马懿不可能被吓住的 他大可派千人进去探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