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为什么不直接投靠曹操?

2025-04-13 14:46:1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陈寿撰《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满。云: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

周泽雄先生更认为,是贾诩挑动李傕、郭汜反上长安、又间接导致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自相残杀,随着李傕、郭汜的反戈一击,东汉再也没有喘过气来,由此认为贾诩犯下滔天奇罪,为东汉元恶之一。

所以他投靠人得非常谨慎,弄不好就被人搞掉了,尽管他劝降张绣投降曹操立有大功,但在曹操手下一直都是深居简出。 文和献策袭长安彻底打开了乱世的局面,这使他名动天下,以致后世往往把乱天下的罪名归给他;这样一个焦点人物离开李郭争夺的“中央”,行同下野。不是他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还要看别人肯不肯相容,没找对人很有可能有生命危险。段煨就很害怕他,但他没有实力,所以轻易不敢杀了老贾。要是投靠袁绍这些人,又不满意,恐怕很难活着出来。所以贾诩当时投靠“言听计从”,“行子侄礼”的张绣也是很明智,更重要的是这样很保险。张绣不能成事,再说服他一起投靠曹操,这难道不是最完美的抉择?时机选的那么刁更不用说了。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人。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曹操文武双全,《魏略》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
公元175年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公元177年任丘顿令,公元179年娶卞氏为妻,公元180年升为议郎。公元184年,在东汉王朝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中起家,任骑都尉。由于镇压起义军有功,升任济南相。后历任东郡太守、都尉、典军校尉等职。公元189年行刺大臣董卓不遂,逃亡。
公元192年,正式组建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公元196年率军进驻京城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间,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他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孙权和刘备联军,从此形成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割据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进爵魏王,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他名义上还为汉臣,但权倾朝野,实际上已是皇帝。
曹操死于公元220年3月15日,终年六十六岁。
公元221年长子曹丕立魏代汉,追尊曹操为魏武帝。他是魏的奠基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解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编。
史书评论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表现出明显的贬曹。但后世学者认为,这是有意的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生产的恢复有着重大贡献。身为诗人的他,其诗歌势力浑厚,胸怀广大。
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亦影响了后来杜甫白居易等之文风。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里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余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后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于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证。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袅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叹,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后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朴,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回答2:

曹操是一代奸雄,成就霸业,是他的梦想,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这些人开始都很小,看不出来谁会安定天下,所以能人都会就近选“良主”,然后互相吃,兼并,这时就会看出谁能鹤立鸡群,

贾诩作为军师一定智谋超群,他会审时度势,保不住自己时就会选择降,他投靠曹操:第一,可以带个张秀过去,曹一定大喜,为之重视;第二,可以有用武之地,施展自己的才华;第三,可以有安身之所,可以安身立命;

回答3:

文和献策袭长安彻底打开了乱世的局面,这使他名动天下,以致后世往往把乱天下的罪名归给他;这样一个焦点人物离开李郭争夺的“中央”,行同下野。不是他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还要看别人肯不肯相容,没找对人很有可能有生命危险。段煨就很害怕他,但他没有实力,所以轻易不敢杀了老贾。要是投靠袁绍这些人,又不满意,恐怕很难活着出来。所以贾诩当时投靠“言听计从”,“行子侄礼”的张绣也是很明智,更重要的是这样很保险。张绣不能成事,再说服他一起投靠曹操,这难道不是最完美的抉择?时机选的那么刁更不用说了。

再说,关中据老曹所在的颖川还有很远的距离。老贾又不能空降,怎么一下子过得去?曹嵩走了那么短一截路都出事了。

回答4:

陈寿撰《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满。云: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

周泽雄先生更认为,是贾诩挑动李傕、郭汜反上长安、又间接导致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自相残杀,随着李傕、郭汜的反戈一击,东汉再也没有喘过气来,由此认为贾诩犯下滔天奇罪,为东汉元恶之一。

所以他投靠人得非常谨慎,弄不好就被人搞掉了,尽管他劝降张绣投降曹操立有大功,但在曹操手下一直都是深居简出。

回答5:

因为贾诩很聪明所以才没有直接投靠曹操.
三国时直接投操者,曹操对此都怀有戒心.

贾诩乃一谋士,三国时的谋士很牛B,比现在的心理医生还强,不见其人就知道曹操啥德行.强人自有强人的牛B办法.
魏延挺厉害吧,直接投奔的.后来心术不正,被死了的老褚一挤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