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旱地的耕作技术体系是怎样的?

2025-04-08 16:08:0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北方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年降雨量偏少,而且分布不匀,主要特点是春季多风旱,雨量主要集中于夏秋之交。春季是播种长苗的重要季节,雨水的需要量特多。这样,防旱便成了这一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最突出问题。

这个问题在战国时已为人们认识到并在土壤耕作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当时使用的“深耕疾耰”、“深耕耰粳”耕作技术便是我国最初的耕作防旱措施。耰有两方面的意义,作为农具讲,它是一种碎土的木榔头;作为耕作技术讲,它是耕后的一种耱田碎土作业。疾耰是耕后很快将土打碎,熟耰是将土块打得细细的,其目的就是保墒防旱。

耕耰结合的耕作法,到汉代便发展为耕耱结合的耕作法。《氾胜之书》说:“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谨摩(耱)平以待时种”。耱就是用无齿耙将土块耙碎,地面耙平。说明耕后耱地收墒的技术,在西汉时已经产生。

耕耱结合耕作法发展到魏晋时期,便形成了耕、耙、耱抗旱保墒的耕作技术。在嘉峪关的魏晋墓壁画中,已有耕、耙、耱的整个操作图像。到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又在理论上对它作了系统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