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历史课本的熏陶下,“闯王”李自成和“天王”洪秀全在无数人心中树立了“英雄”的形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对历史的不断探索,对于二人的质疑声却开始涌现出来。到了如今,质疑已经开始演变成一种批判,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讨论历史,各抒己见,本来无可非议,但是,一方面要尊重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在发表感言的时候,一定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因为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每一位人物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更何况是推翻了明朝的李自成和差一点推翻清朝的洪秀全呢,单凭这一点,他们就完全有资格被后人所铭记、被历史所书写。
那么,就出现一个疑问:历史上如此显赫的两个人,为何后人对其的评价却越来越低呢?今天咱们就做个简单的分析
先看“闯王”李自成
“闯王”的名号并非李自成开创,而是高迎祥。高迎祥是明末起义军的领袖人物,当时李自成也只是高迎祥手下部将而已。后来高迎祥不幸去世后,李自成就继承了高迎祥的位置,连称号也一并传承过来。之后,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自缢身亡,大明王朝彻底分崩离析。
和其他朝代的起义军一样,起初李自成也十分重视拉拢民间的力量,后来更是打出“迎闯王,不纳粮”的旗号,这都为他赢得了很大的支持。但是,攻入北京之后,所谓的“起义军”肆意烧杀掳掠,抢夺百姓财物,激起了民间的不满。与此同时,起义军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再也没有能力抵抗清兵的入侵,而李自成,仅仅坐了一天的龙椅,就不得不逃离京城。
两年之后,李自成及其领导的起义军,最终被清廷所消灭
再看“天王”洪秀全
我们现在很难想象当时的洪秀全是如何凭着“大忽悠”最终建立政权、和大清分庭而立的,也许,这也是种能力
从创立“拜上帝教”,到金田起义,再到定都天京。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之所以能成功,完全要归功于他的几位得力助手,冯云山、萧朝贵、杨秀清、包括后来的韦昌辉和石达开,这些人和洪秀全一起,建立了一个被神话了的太平天国,虽然后来的“天京事变”也是这些人造成,但不能否认,太平天国的辉煌也同样是由这些人共同缔造
“天京事变”之后,由来已久的天父、天兄体系被彻底打破,洪秀全独揽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帝”;但是,“天京事变”也将太平天国的有生力量几乎全部抹杀,即便又出现了陈玉成、李秀成等后起之秀,也无法维持天国的继续。
1864年,天京沦陷,延续了13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宣告结束
综述
李自成和洪秀全有许多共同点:
一:都是普通大众出身,这一点有利于他们迅速纠集民间力量;
二:他们都率领起义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也就是他们能从无数起义军事件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政权的建立,就是对实力的一种肯定;
三:辉煌之后都是黯然落幕,有一丝“虎头蛇尾”的味道;
那二人为何会遭到后人的质疑和批判呢?
一方面,二人在建立政权之后,被胜利冲昏头脑。李自成放松了对起义军的约束,而洪秀全更是只安于享乐,在天王府中足不出户。这样的品行,很难担当起大任,更别说坐稳天下;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对于他们二人起义目的地探寻。在我看来,他们所带领的起义都带有很浓厚的私心:;
李自成贫民出身,受地主压迫,自然会对朝廷和制度产生不满,看到有对抗朝廷的机会,就毅然加入其中;
而洪秀全,更像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一个牺牲品,屡试不中之后心生怨恨。他们对抗朝廷完全出于私心,并非是为了什么黎民、苍生,有了这个出发点,即便后来建立了政权,他们也很难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审视局势的发展,更别说是将民生放在第一位了。李自成仅做了一天皇帝,尚且有情可原,洪秀全呢?他治下的太平天国除了留下一部《天朝田亩制度》影响深远外,其他还真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制度和法则,夫妻不能同住、私人不能有财……这都是什么规矩?这难道不是一种变相的剥削和压迫吗?
其实,人们质疑李自成和洪秀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打着“农民起义”的旗号、最终是否为农民服务了?起事之初,为了集结民间力量,他们或许有这样、那样的措施和口号出台,但是,当真正建立政权之后,他们很快就迷失在对权力的把控和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曾经的豪言壮语都被抛诸脑后,也许,那些口号也只是他们的一种政治工具罢了
托起他们辉煌人生的,是劳苦大众;然而,最先被他们遗忘的,却也是劳苦大众!基于这一点,“闯王”和“天王”的美名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但是,无论是李自成还是洪秀全,他们所领导的起义运动还是对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产生了冲击,他们也向统治阶层阐明了一个道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故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他们二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李自成跟洪秀全,俩人都是农民起义,但是后期取得了一点的成就以后,就沾沾自喜,非常的享受,但是皇太极和曾国藩,他们一直都鞭策着自己,所以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皇太极称帝后逐渐加强皇权,他如履薄冰,打压四大贝勒。而曾国藩明哲保身,因此能得到善终。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得民心,还有就是他们的政治手腕不强硬所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