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布列斯特条和约》都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签订的,都对苏联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1前者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德国用武力威胁强加给苏联的;后者是在利益相对均等的条件下签订的。
2国际环境不同。《布列斯特条约》签订后一战正在进行,若苏俄不签订将失去更多的土地,且苏俄还同帝国主义列强存在尖锐对立,如不签约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有可能被颠覆。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时苏联完成了三个五年计划,国力大增,国际地位今非昔比且苏联有可能和英法结成同盟。
3两者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条约。《布列斯特条约》是苏维埃对外政策和策略相结合取得巨大成功的优秀范例,后者则是绥靖政策和大国沙文主义的产物,不可同日而语。
苏方代表莫洛托夫在条约上签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文: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所秘密签订的一份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签约背景】
德方代表里宾特洛甫在条约上签字十月革命及苏联建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到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而在东欧地区的问题上又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过东欧。对苏联而言,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纳粹德国的崛起更是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国与苏联三方之间的博奕与斗争便开始了。 阿道夫·希特勒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德国咄咄逼人之势,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流”。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而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1]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有: 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10年。 除互不侵犯条约外,苏德双方还签订了一份秘密附加协议书,其中规定: 1.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2.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3.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在该地区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4.双方将视本协议书为绝密文件。[2]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它是苏维埃俄国(以下简称苏俄)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它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抵抗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意义】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合约的内容】
这个苛刻的和约,不仅使俄国丧失了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此外,条约还规定,苏维埃政府必须复员军队,包括刚刚组建的红军部队。海军应该驶进俄国的港口,在那里停泊到缔结普遍的和约或立即解除武装。这是一个不平等的屈辱的条约[3]。同年3月27日,又在柏林签订苏德间三个附加条约,规定苏俄以各种形式赔款60亿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