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只要学到真的技能,坚持自己选择,在行业就会高人一等
是你自己感觉低人一等
意识形态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便认为医生、工匠等职业为下等职业。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出《礼记·大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格物、致知固然是工匠精神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诚意、正心、修身则是人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治国、平天下却透漏出严重的官本位色彩,工匠精神在官本位思想的重压之下自然难以翻身。
《孟子·离娄上》书: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家贫亲老,不为禄仕”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家境贫困,父母年老,却不愿当官求俸禄以供养父母。可见古代官员俸禄要明显高于工、农、医药等职业,在巨大的利益诱惑或者说现实的生存哲学面前,工匠精神要进一步让位给官本位主义。
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南宋谢枋得《叠山集》中则排序为:“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八娼,九儒,十丐;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释义:一、官(政府官员);二、吏(不能考科举、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三、僧(佛教僧侣);四、道(道教道士);五、医(医生、药师);六、工(工程技术人员);七、匠(手工技术人员);八、娼(歌舞姬或妓女);九、儒(知识分子);十、丐(乞丐)。很多文章都对知识分子“臭老九”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但“五医,六工,七匠”这个层级的从业者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主力军,在社会地位排名上却仅略高于娼妓,这样的意识形态更加巩固了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现实。
当前教育体制的问题:当前饱受诟病的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的名词背后的真正根源,是这样一个现实“与其说教育是为了传授技能、培养人格,不如说教育是为了寻找理解力强、背书快的状元儿童”。尤其是全国各地泛滥的超级中学、重点小学,歧视差生的现象变本加厉。客观地讲,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不是脑瘫、智障等重度的或先天性的残疾,或者严重的精神障碍,就不应视为差生。即使中等生之中,有的语文好,适合做新闻、媒体、评论等的职业;有的数学好,适合做技术、程序等类型的职业。但中国教育体制特有的状元情节把这些都一概否定,不仅坑害了学生本人,还把本该均衡发展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生态打破。造成的后果就是超级学校吸收了绝大部分优等生而一家独大,职业学校只能招收到中低等生源而逐渐枯萎,进而后来的资源(不管师生还是教育经费)更加不愿意进入职业教育,从更大的范畴来看,就是两极分化与日俱增的马太效应开始侵蚀整个的教育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