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过去的几年里,一些学者通过伪造学术论文登上高位,被媒体曝光或被大众曝光,甚至被一些新的查重技术直接发现。中国学术界的学术造假率仍然很高。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大学为处理这种学术不端现象所采取的措施。
为了打击学术造假,必须彻底清理滋生造假的土壤,改变目前以论文数量为重点的评估取向,建立以论文质量为重点的评估体系,扭转急于求成、立竿见影的学术氛围。中国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认为,中国大陆教育科研质量不高的原因是有些院校和部门喜欢“亩产一万斤”,而不考虑教育科研的使命。
打击学术腐败,走出“自我监督、自我调查”的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学术防伪机构,也缺乏对政府资助项目质量和真实性的有效检验。大多数假事件都是由学校单独处理的。一些学院和研究机构态度暧昧,甚至容忍。近年来,发生了许多假事件,但并不严重。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国家的做法值得学习。美国在公共和卫生服务部下设立了一个“研究诚信办公室”,调查政府资助项目的真实性。伪造者在一定时间内不能参与任何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
打击学术欺诈也需要法律支持。在我国,对学术造假最严厉的惩罚是开除公职。与虚假文件获得的巨大名利相比,风险非常小。邻国韩国,在“克隆之父”黄禹锡伪造事件后,不仅首尔大学撤销了教授职位;韩国检察官还调查了黄禹锡及其研究团队,发现他欺诈性地挪用了“政府研究基金”,并对他提起诉讼。相比之下,中国法律在打击学术造假方面明显滞后,无法追究学术造假者的刑事责任。
就算之前是再有名的教授,如果一旦涉及到造假,也会有非常惨痛的后果。
后来这些教授都被取消了他们的教资资格以及他们的能力。
那些学术造假的博士,最后的下场是非常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