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宫畅音阁:堪称古代版的大型音响设备,清朝宫廷演唱会全靠它。首先它有空井的共鸣效果,畅音阁寿台的木地板下有地下层,地下层与地面用木板隔离,仅留出入口,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地下层在中央及四角,中间的为水井,其余四个是空心土井,这四个空心土井,形成了畅音阁的“音响”,可产生共振,形成共鸣的效果。
其次是水井和藻井的混响效果。藻井指位于寿台天花板正中的往上凹进的构造,水井和藻井均能产生混响的效果。
最后是畅音阁环形建筑布置方式能增强声音的响度和强度,这种增强声音的方法还可以在天坛看到,区别是天坛地周空旷,用微微的凹陷代替了畅音阁周围一圈的高大建筑。
此外畅音阁寿台下还有活动板,完全可以模拟各种出场效果,尤其是类似“地涌金莲”,神佛缓缓升起,十分有气氛。
2、王锡阐著《晓庵新法》,精确计算出日食、月食的时间,首创计算金星凌日、水星凌日的方法。
3、棉花铠甲:防御火器被研究出来,虽然是早已出现,但是清朝因防御火器格外需要。
先是用棉花放入模具中压几天,然后浸水暴晒,反复几次,棉花会变得非常薄,将薄棉花片缝制在一起,再往中间加几块铁片,这样制作出来的盔甲,不仅轻巧方便,而且防御力极强,连火枪弹丸都能轻松挡住。
清朝时期的确有很多科技冷知识,简单地说一下其中的三条:
一是康熙皇帝在世时曾写就《康熙几暇格物编》。《康熙几暇格物编》乃是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间的学习笔记,全书一共两万字,书中康熙用精炼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在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心得,其中包括潮汐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原理、地球大气层的科学规律、声速测定实验、银钒碱等物质的化学反应实验等。这本书也堪称是中国古代的“科学宝典”。
二是“军工大神”董梓。董梓曾经对清朝的火枪进行改良,使得火枪的性能基本上与同时期欧洲火枪相当,后来他又发明了一种叫做“子母炮”的东西,“子母炮”又名“威远将军炮”,这是一种结合了东西方轻型火炮技术的野战火炮,火炮长两点三尺左右,以七点一寸的口径,发射包括散弹和实心铅弹在内的各类炮弹,在攻坚战和平原野战中都有着很大的杀伤力。
也正是这种火炮,极大地提升了清军的战斗力,在平定大小金川的战斗中,这种“子母炮”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是万历时期的“农业革命”,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红利。话说明朝万历年间,为了解决京城粮食不够吃的问题,晚明科学家徐贞明提出将南方的水稻进行改良,在京畿周边地区进行种植,以便支撑北部的国防开支。万历有心采纳,但是由于京畿周边大多为权贵控制,因此未能实施。
到了清朝雍正时期,全国上下也是穷得叮当响,于是雍正下令按照徐贞明的规划,在北方开垦良田,引入南方水稻,结果获得了大丰收,在短短四年间就储备了大量粮食。
清朝由于处在“三千年未遇的大变局”中,其科技水平总体来言,根本没法拿出手,但却并不意味着没有!毕竟,中国人的聪明是公认的,给一点阳光就能灿烂一下。比如,下面要说的这两个人,和他们的科技冷知识。
其一、戴梓和他的“机关枪”。戴梓生于顺治年间,老爸是位军官,这就注定了戴梓从小就要跟军营打交道,其聪明才智几乎都集中在了军事领域。康熙灭三番时,戴梓加入了清军,被康熙赏识。
由于戴梓自幼喜欢摆弄机械玩,所以发明了一种叫“连珠火铳”的武器!这堪称是世界上第一挺机关枪了!不但解决了老式火铳,由于是用火绳点火,容易受潮的问题,且能连发28颗子弹!
可惜,这个发明遭到了康熙的冷遇。康熙的考虑是:这玩意威力太大,且戴梓又是汉人。万一这种武器的工艺被民间掌握,哪天造了反,用这种武器进攻我的八旗,哪可不得了!所以最终戴梓和他的“机关枪”,还有“子母火炮”都被埋没了!
其二、徐寿和他的自鸣钟。钟表,其实最先是被中国人发明的,此人叫苏颂,还当过北宋的宰相,号称钟表之祖!一晃清末年间,一位考秀才没考上的人,继苏颂之后,制造出来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钟表:自鸣钟。
除此之外,徐寿还制造出来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等。清朝的同治帝后来也听闻了徐寿的事,一高兴赐给了他一块扁:天下第一巧匠!所以,清朝在科技上,其实还是有亮点的。只可惜“生不逢时”。
清朝的科技发展,还是相当不错的,不过关于冷知识,也着实不少。既然是科技,手工当然也算是科技的一部分,皇帝穿的龙袍,里边就藏了许多冷知识。
首先清朝的龙袍与以往的朝代不同,龙袍风格保留了部分汉族服饰,除此之外,也有满族服饰的特点,皮毛和马蹄袖等等。既然是皇上的贴身衣物,当然不容有半点马虎,一件龙袍的制作,需要花费大量心血,从时间角度分析,大概是两年左右。
制作的过程极其繁杂,用料方面也十分讲究,上面的珠宝和细节,必须做到极致,纵使一些纹饰也是如此。因为无论是龙袍还是朝服,这里边都有一套制度要求,严格按照规章制作,顺治年间就已经制定章程。到了乾隆年间,关于服饰的规章制度,则更加严格,其中《皇朝礼器图》,恰恰说明这一点。
换言之,制作一件皇家服饰,要满足几个条件。首先皇家的服饰,需要特定的机构,一些无法满足条件的,当然会剔除在外,其次关于原料方面,也是相当讲究的,与此同时,还要懂得制作方法。这些都是难题,而且远不止如此,还要熟悉各种章程,同时运货方面,也是一个大的问题。
为了防止延误,故而将机构设立在江南,而江宁、杭州、苏州这三个地方的制作水平极高,想一想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便有苏州刺绣。而制作服饰花费的白银也较多,这些都属于清朝时期的冷知识,手工也算科技的一个分支,至于皇家服饰的制作,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各个官员,也都不敢怠慢。
清朝的大炮其实已经很厉害了,还研制了枪支,还有就是清朝的木工技术已经达到了现在机器的制作标准了,太精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