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三国演义的目的

我愿给你1000分
2025-03-28 18:02:4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应该是对三国的喜爱吧~以下是搜到的,找了很久:
  转入正题,写西游记,作者为了体现唐僧不怕苦不怕累,也表现了人民对佛主的崇拜;写水浒,体现了官逼民反的民间思想;写红楼,反映了大家族的。。。思想潮流(没看过,不大好说,但是曹雪芹要表达的意思是公认了的);但是罗贯中为什么要写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为了描述战争场面?又不是写电影剧本。为了刻画人物形象?哪部小说不刻画人物形象?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今天突然想出来什么了。其实小说第一句话就有答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出英雄,英雄能在这段历史上上演这么精彩的故事,为了都是能统一江山,但是人物再怎么伟大,也算不过天,就是俗话说的:人算不如天算,我想这就是罗贯中想表达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看故事内容,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董卓很强大,但是冒出来个吕布,被吕布杀了,吕布又被曹操杀掉,青梅煮酒前,曹操知道“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尔”,软禁刘备,以为能保万无一失,但是谁知道遥远的天边有个诸葛亮?谁知到诸葛亮会投奔刘备去?刘备自己也没有想到!又很巧的是,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与东吴联合,赤壁之后三分天下,之后又有什么锦囊妙计啊,木牛流马啊,都为了说明诸葛亮很有才华,能估算未来;但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哪算到会有司马懿镇守,七出祁山不利,病倒五丈原,算尽了人事,却还是无能为力,因为天命已决,人是改不了的。在三国故事中,经常看到大军刚备战出山,前方大风刮来,旗子倒了,将军预感出师不利,结果还真是大败而归;“落凤坡”,庞统字凤雏,还真死在那里!诸葛亮在五丈原以七星灯延长寿命,结果灭了,果然不久就死去,。。。。。。一大堆的英雄逐鹿中原,结果都化为历史尘埃,风中故事,谁能知道江山最后归于一个三流人物:司马炎?还是最后回到书中的一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想这就是罗贯中想表达的意思。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比较信这个。什么人定胜天啊都是自慰,不是主流思想。

  还有一个!!!

  罗贯中元未明初人,一介书生,与友张士诚甚好。后张士诚为反元朝起兵造反,建立了以苏卅为中心的一大片根据地。罗贯中眼见好友的事业日益壮大,心中很是欣慰。
  不料,张士诚后来在与朱元璋的争战中兵败身亡。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对张士诚的老巢苏卅,采取了严厉的高压政策。凡敢议论张士诚者,就是犯了死罪。顿时苏卅城人心慌慌,大街小巷无人敢‘说张’。
  作为张士诚的好友,罗贯中不便住在苏卅城内,便住到乡村以避祸。在艰难、寂漠地隐居生话中,罗贯中常常地思念昔日好友张士诚。无比痛恨朱元璋,恨这个大麻皮抢夺了张士诚的基业。在黄昏中、油灯下,百般无聊的罗贯中,有时也恨自己是一书生,无力拨剑剌青天,他为不能帮朋友的忙而感到遗憾。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和无奈,罗贯中用手中的笔,借历史故事为主线,写下了三国演义这部传世佳作。
  在当时的生活中,罗贯中不敢为张士诚歌功颂德,但他可以任意美化刘备,他把刘备描写成是一个处处讲仁义道德、爱民如子的君子刘皇叔。罗贯中不敢骂朱元璋,但他可以恶毒地咒骂曹操,他把对朱元璋的恨,统统发泄到曹操身上,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背信弃义、疑心病十足、卑鄙、狡滑的奸贼曹操。
  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形象时,完全倾注了自己的思想。他幻想自己羽衣飘然,手摇扇子,在军营指点江山。略施小计,就能让将士们决胜于千里之外。他把自己平日的胡思乱想,反复整理后,虚构成了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等一系列不需要大量军队作战,只凭他个人的聪明才智就能取得的胜利。从此诸葛亮成了智慧的化身。
  乐不思蜀刘阿斗的原形是谁?我想应该是张士诚的女婿。张士诚外出征战时,留女婿守苏卅。朱元璋打跨张士诚,冲到苏卅城下时。守城女婿大义凛然对众女眷们说,要向张士诚尽忠。在逼死众人后,他自己却向朱元璋投降了。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爱屋及乌,不忍心把这个小畜生写的太坏,就把刘阿斗写成一个从小被摔成脑震荡的二傻子人物。一个人不管多么无耻下贱,但如果他是弱智者,就可以得到原谅和理解。

回答2:

民间文艺的主要目的是娱乐,《三国演义》也有供读者娱乐的目的。但娱乐之中不可能没有价值判断,形式不可能没有内容,在娱乐的背后,通过尊刘反曹,寄托民众对圣君贤相和由他们缔造太平盛世的向往,表达对乱臣贼子的憎恶之情,这就是民间文学内容的实质,也是《三国演义》所演之一“义”。张稔穰教授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中曾提出:古代长篇小说创作发展的主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西游记》及其以前,创作的思维定势是借助历史和传说,寄托当代人的某种理想、愿望,是为“远距离寄托”;《金瓶梅》及其以后的最优秀的作品,形成了另一种创作思维定势,那就是对现实进行近距离的观照、思考。《三国演义》就是一种远距离寄托的载体。

罗贯中和毛氏父子都是文化修养很高的文人,他们除具有与一般民众相通的上述思想感情外,其创作和修订《三国演义》还有另外的隐衷,那就是宣传蜀汉集团在历史上应占正统地位,也就是为蜀汉争正统。这在毛氏父子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魏、蜀、吴本是汉末崛起的三个性质相同的政治军事集团,本没有正统和非正统、正义和邪恶之分。但由蜀入晋的陈寿写《三国志》时,因为晋受魏禅,不能不以魏为正统,标志是把曹操父子的传记标目为《武帝纪》、《文帝纪》,而对同样称帝的刘备父子的传记标目为《先主传》、《后主传》。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表明不同意对三国搞什么“正统”、“僭伪”之分,但在“汉纪”之后,顺乎自然地采用魏国年号记事,这也有以魏为正统之嫌。南宋朱熹主持编纂的《通鉴纲目》,则明确地把蜀国列为“正统”,把魏、吴列为“乘乱篡位或据土”的“僭国”。《三国演义》尊刘反曹,把魏视为正统是作者和评改者所不能容忍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通过褒贬鲜明的描写为蜀汉争正统,毛氏评改本不仅借对文本的具体评改强化了尊刘反曹的倾向,并在《读〈三国志〉法》中开宗明义地说“读《三国志》(按:此指《三国演义》)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僭国者何?吴、魏是也。闰运者何?晋是也。”并说:“以正统予魏者,司马光《通鉴》之误也;以正统予蜀者,紫阳《纲目》之所以为正也。”而“陈寿之《志》未及辨此,余故折衷于紫阳《纲目》,而特于演义中附正之。”这就是《三国演义》所演之另一“义”。这一“义”和第一“义”是紧密关联的,因为刘备君臣负载着圣君贤相的理想,所以才为之争正统。上述二“义”不包含在《三国志》一书中,因此,把这部小说定名为《三国演义》倒是十分确切的。

回答3:

他喜欢。他也写了水浒的后半部。

罗贯中,自诩为诸葛亮一样的人物。

看他写水浒后半部就知道,一个小小的梁山贼寇,居然用十面埋伏。我噻。不是梁山在布置战术,而是罗贯中自己。

罗贯中估计是YY古今第一人。他在写诸葛亮的时候,完全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他认为,自己如果是政治家,一定要作成书中诸葛亮那样!

回答4:

那个写三国的人太无聊,然后就随便想了个以前的事,然后随便写了。(纯属乱编)

回答5:

zhuan wai kuai 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