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的研究与人格的研究是紧密相关的。基于人格特质论,社会知觉注重研究引起行为变化的情境因素,把情境中的个体看成是具有某种特质的人,在对行为的原因作出解释时,要么把行为归为情境因素,要么把行为归为个人的特质因素。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区分并不能完全解释知觉者对他人行为思考的所有方面。人格研究的最新进展表明,人格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认知-情感中介过程系统,这些过程与特定的情境交互作用构成了个体独特的行为模式。人格理论的新观点为社会知觉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本研究从社会知觉出发,引入人格理论中特质与情境交互作用的观点,通过对随机抽取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法研究,验证人际交往中特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首先,通过预研究的深度访谈,找到社会知觉中的重要变量——他人与自身关系的重要性,发现对他人行为的表征随着交往时间长短而有着不同的方式,并且搜集到一些跟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情境。接着,通过三个研究来验证社会知觉中存在特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研究一和研究二通过内容分析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就知觉者对他人的表征方式以及对其行为的理解和预测的表征方式进行研究。研究三采用实验法,选取大五人格特质中的责任感作为特质,从深度访谈的结果中抽取8种场景,组合为不同情境行为有规律变化、行为随机变化和行为一致三种情况作为自变量的三个水平,以知觉者知觉其人格一致性程度和对其行为背后的目标推论的程度为因变量进行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如下: (1)知觉者更多地以认知-情感单元对重要他人进行表征;更多地以特质形式对非重要他人进行表征。 (2)知觉者更有信心对重要他人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反应作出预测,对重要他人行为反应的归因解释更多是心理状态的解释;对非重要他人行为反应的归因解释更多是非心理状态的解释。 (3)知觉者能够根据他人稳定的“如果…那么…”行为模式做出对他人人格一致性的判断。 (4)知觉者能够根据他人稳定的“如果…那么…”行为模式推论出他人行为背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