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周族与夏的渊源
众所周知,周与夏的关系向来十分密切。无论是两族间的多次联姻,还是二者相近的活动范围,以及相关的图腾崇拜,仿佛都预示着周乃夏之后裔这一事实。这也是众多学者坚持“周乃夏后”的原因。但这是些渊源是否就能说明周夏同族呢?窃以为不然。
周与夏的关联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周人自称“夏”
在许多文献中,我们都能看到周人自称“夏”的情况。而这一称法最早见于《尚书·周书》。其中《康诰》中提到:“(周文王)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立政》篇中言及周代殷受命乃天命所向亦言:“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两处文献中提到的“区夏”、“有夏”皆是周人自称,甚至带有自谦的色彩。均彰显出周人以夏族后裔自居的意向。此外,值得深思的是这种情况多出自殷周之际,这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究竟周人是单纯地认为自己是夏族的后裔,还是出于某种目的冒“夏”之名呢?在我看来,后者的原因居多。殷亡周兴乃历史巨变,周人在其后宣扬的“敬天保民”思想以及以“德”治国的理念都反映了周人与殷商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正如后世诸多帝王的谋反托词一般。周人以夏自称表面看来是一种细微的生活形态,实质却显示出周人一种自我开脱的政治观念。在周人看来,殷商失去了所谓的德行,因此政权覆灭。而冒夏之名则是为其代商作出合理解释,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因此,周人自称“夏”这一细微现象,实质是一种政治手段,并不能由此推断先周族起源于夏。
(二)早期地望
周与夏的另一个重要关联便是其早期地望。众多学者在考证先周族起源之时都谈及其与夏族地望有一定的重合,可见两族关系之密切。在此,主要引用王玉哲先生在《中华民族早期源流》一书中的论证。王先生认为,“夏族活动地区及其文化,尤其夏的前期,主要在山西的汾水流域”。而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这一观点早在20世纪30年代钱穆先生就曾提出,曰:“先周族最初根据地不在陕西,而在今山西大河之东。”吕思勉先生所撰写的《先秦史》中亦采用钱说。当代学者中邹衡、李仲立也纷纷以此说为源展开论述。因此,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可信程度颇高。两族地望的相近证明夏周两族的确关系紧密,但由此便武断地推测周人与夏同源则是缺乏严谨性的。此时的夏商周三族不过都是族邦的性质,与当时林立的方国并无二致。既为不同族类,自然当属不同血缘。由此可见,先周族并非起源于夏。
(三)图腾崇拜
人类社会早期,祖先崇拜大多是图腾崇拜的继承和发展。姓氏出自图腾,夏人姓“姒”,是因为“姒”来源于“薏”,薏苡曾是夏人最初的图腾。有学者认为,夏族之图腾“薏苡”与周之先祖后稷不无关系。盖因“薏苡”乃农作物,而“后稷”为农神之故。此处,赞同王晖老师论著《炎姜、姬周两后稷的时代及其代兴考》中的观点,认为古文献中记载了两个不同的稷神,一个是炎姜部落烈山氏后稷柱,另一个才是先周族后稷,二者相差甚远,由周代世系“失其代数”可见一斑。而与夏人图腾崇拜有关之神灵乃是前者。先周族之图腾,曾在拙文《<诗经>中体现的周人图腾》中有所论述(见附录)。其图腾乃熊,与夏族之图腾迥异。从图腾信仰这一方面来看,夏、商二族起源显然不同,先周族亦不可能来源于夏。
除去上述所驳三点之外,姓氏也是夏商不同族源的重要证据。夏人姓“姒”,周人姓“姬”。字形结构上,只能看出二者都有母系氏族之遗留元素,丝毫不见其他相关联系。早期国家多以姓氏作为血缘部族的划分标志。姓氏不同,照古人观念,有“异德异类”之说。而在诸多文献中,常见周人自别于夏人的记载,最明显的为《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的一则记载:“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卫之罪也,不可以闲成王、周公之命祀,请改祀命。’”这段记载中宁武子的话道出了姒姓鄫国人与帝相是同族,与姬姓康叔以及卫国人非同族,即以“姒”为姓的夏族与以“姬”为姓的周族非同族。
综上,从周人自称、两族早期地望和各自的图腾姓氏等方面来看,夏周两族间确有关联,但析其内里,仍然可见,先周族并不起源于夏。
二、先周族与商之渊源
相较文献记载中先周族与夏族间的复杂关系,其与商部族间的联系便简单许多。我们大致从两族世系和产业情态两个方面来看。
(一)世系姻亲
“世系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为一定社会规范所认可的人们血缘关系的承继形式。”古史学家多认为周人之祖与殷商同出于高辛氏帝喾,这一观点,显然是受到《史记》记载的商周世系的影响。《史记·三代世表》有云:“高辛生契为殷祖,生弃(后稷)为周祖。”但纵观整个世表可见,殷族自始祖契传十四世至汤,由汤而下,又传二十九王,而其中“以弟继兄者十四”。由此推之,由殷祖契至商共传二十九世。但周自弃而下,仅传十五世而至文王。众所周知,文王适与商纣同时,比较商周二族之世系,未免相差甚远。由此可见,司马迁记载的周代世系存在谬误。此外,有关周人起源的重要文献《诗经》中也只提到周始祖后稷乃姜嫄之子,并无“姜嫄乃帝喾元妃”的说法。据李剑农先生所言,此说法“实战国时之古史学家欲完成殷周同源之说,因而附益之,司马迁遂据为史实也。”此外,李剑农先生还从殷周二族最早的婚姻关系、活动地域等考证得出,周之先祖“其谓与殷民族同祖高辛者,恐非史实也。”
(二)产业情态
众所周知,周乃重农之民族。这一点无论从先周族被赋予农神“后稷”的称谓还是《诗经》中诸多农事活动的歌颂均可看出。但相较殷民族,殷人虽早入农业时期,但仍然沉迷于游猎之旧习,其君主好猎,甚至有妨碍农事之举,周人则以此为大戒。最能反映殷周生活之差异的便是《尚书·无逸》中的记载: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由上述文字可见,周人鄙夷殷人之好逸,并以此为鉴,警示后代。倘若先周族起源于殷,周与殷同族,盖不会有此言论。再者,先周时期,初民生活发展之态势,虽是由渔猎进于牧畜,由畜牧进于农耕,但三者并无显著界限。这一时期,殷人虽已深入农业时期,但牧畜犹为其重要产业。这与始终重农的先周族是截然不同的产业情态,若说二者同源,恐过于牵强。
此外,周人曾自托“有夏”,却从未言与殷之密切关联,足见周人并不认同殷之政治、生产生活方式。且周人十分重视血缘关系,若与商人同族,出伐纣之事定不会如此冠冕。此点亦能从侧面反映出先周族并不源于殷商。
三
从上述诸文可见,先周族既不来源于与之关系密切的夏,亦不可能与商同族。
从思想史层面看:古史学家中有认同夏商周同源的,例如司马迁《史记》中的观点,乃是维护大一统思想的需要。先周族以及先周文化有其自身的源流,不可因袭后起之言,混淆视听。早年间姬周族来源于黄帝部族的观点深入人心,近代以来亦有先周族、黄帝部族同起源于古戎狄的说法,其中以已故徐中舒先生的的主张最力,此说也为后代学者研究周之起源提供很大的启发,也为研究早期民族起源和各部族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而从社会史层面看,探讨民族的起源离不开以下几点:
一、族源姓氏
二、图腾信仰
三、社会习俗
四、地望迁徙
五、产业情态
以上诸点在上述文字中多有运用,此处不再赘述。
探讨一个民族的起源,尤其是历史悠久的远古部族,很大程度上需借助社会史的研究方法。但在中国社会史研究方面,仍然未能完全建立自己的系统理论,以至于许多时候我们有从社会史层面分析问题,却杂糅了众多主流史的理论。如何妥善系统地运用社会史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在今后研究中需要重点探讨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先秦两汉部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萧国亮.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 王玉哲.中华民族早期源流天津古籍出版社[M].2010年
[6]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M]1995年.
[7] 司马迁.史记(三注本)上[M].中华书局.
[8] 尚书·无逸.《十三经注疏》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9] 朱熹.《诗经集注》(仿古文字版)[M]台湾:万卷楼出版社,2003年
[10]杨宽.西周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顾颉刚.古史辨[C].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年.
[12]沈长云.从周族的起源论及黄帝氏族的发祥地.[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
[13]谢维扬.周代的世系问题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第4期
[14]李渊.<尚书>周人称“夏”考.[J]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1期
[15]王晖.炎姜、姬周两后稷的时代及其代兴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
附录: 试论《诗经》中体现的周人图腾
【摘要】《诗经》是研究周代社会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对探寻周人图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诗经》中的《大雅·生民》、《小雅·斯干》篇为出发点,结合其他史料,从地域因素、族源姓氏、生子迷信以及图腾避讳几个方面简要论述周人以熊为图腾的观点。
【关键词】《诗经》图腾 周 姜嫄 后稷 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不仅是脍炙人口的远古歌谣,也是宝贵的历史文献。在准确深刻地还原周代历史的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周人社会提供宝贵的资料。《诗经》具有较高的史学、民俗学价值,其中图腾文化也有很大程度的体现。根据王国维先生著名的“二重论据法”,即以地下材料与纸上材料相结合以考古史之真相来进行研究。由于现下未能近身接触并研究有关周人图腾的考古文物,暂且从已有文献及近期学者已出版的考古研究资料方面进行考量,粗略论证《诗经》中体现的周人图腾。
“图腾(totem),原是美洲印第安人中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词汇,意指一个民族标志或国徽。” 图腾的产生基于原始人类的求全意识以及崇拜心理,其表现形式一般为某种动植物、无生物或者自然现象。原始人类通常认为这些“神物”即为其祖先或者保护者,并且该氏族也由此衍生。图腾崇拜一直延续至原始社会末期,后被祖先崇拜所取代。而对于周人的起源及祖先,《诗经》中有所记载。
《诗经·大雅·生民》中写道: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卽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此诗作于西周或春秋前期,述说的有关姜嫄生育后稷的传说以及后稷在农业上的贡献。开头叙。述了周人首位男祖——后稷的诞生过程。后稷乃其母姜媛履天帝足迹受孕而生,屡遭遗弃,均有异迹出现,不伤其身。后稷为周代农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发明了“稷”(谷子)的种植,因此后人以“后稷”为其命名。
《诗经》中另一首诗《小雅·斯干》则是周人工匠所唱,为祝颂周王宫室落成。其中,后四章是祝祷主人有吉梦生下贵男贤女,真实的反映了周人的生子观念。全文如下: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似续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
约之阁阁,椓之蠹蠹。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
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君子攸宁。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这两首诗分别叙述了周人的始祖及其生子观念。而我们知道,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和生子信仰密切相关。现在,试从这两首诗出发,结合其他史料,从以下几个方面推断论证周人的图腾观。
一、 周人以何为图腾
祖先崇拜是图腾崇拜的继承和发展,其崇拜对象不再是动植物或者自然现象,而转变为人。作为被崇拜的人往往是自己部落、氏族的祖先、头人、巫师等有影响的人物,并将他们超人、超自然地加以神化,作为祖先神灵来祭祀。“古籍中有不少关于某位女子感生始祖的传说,说明中国远古各氏族部落均有其图腾。”
因此,探寻周人的图腾信仰,应从其祖先信仰着手。上文提到的第一首诗《大雅·生民》中写道:“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我们可以看出,周人认为其最早的祖先是女祖姜嫄,姜嫄“履帝武敏”,诞下了周人男祖后稷。“履,意为践,踩。武,指足迹。敏,拇也,指拇指。” 姜嫄因踩踏了“帝”脚印的拇指之处而受孕。既然姜嫄是周人信奉的最早的祖先,那么,使其受孕的“帝”是否就是周人祖先崇拜中的“神灵”呢?“帝”确切来说指的又是什么呢?《郑笺》云:“帝,上帝也。” 而上帝,显然是指上天神灵。但众所周知,原始社会根本不存在上帝信仰,上帝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因此生于原始社会的周人始祖姜嫄又怎会“履帝迹而生子”呢?显然,此种说法疑为后人讹传。至此,试进一步追溯此说法的真相,来发掘周人的图腾信仰。
既然“帝迹”之说不成立,那是履何物之迹呢?对此,不同文献中均有相应记载。《史记·周本纪》中叙述:“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此说中以“巨人迹”替换“帝迹”,是一大显著变化。另《史记·三代世表》中亦记载:“文王之先为后稷,后稷亦无父而生。后稷母为姜嫄,出见大人迹而履践之,知于身,则生后稷。” 至此,“巨人迹”进一步得到彰显。并且在众多古籍中,结合民间说法,认为姜嫄是履“大人之迹”,而非“帝迹”。如《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五引《楚辞·天问》王逸注曰:“后稷之母姜嫄出见大人之迹,怪而履之,遂有娠而生后稷。”《竹书纪年·周武王》中提到:“初,高辛氏之世妃曰姜嫄,助祭郊禖,见大人迹,履之,当时歆,如有人道感己,遂有身而生男。”《论衡·吉验》篇亦有后稷之母履大人迹之说。由此观之,“履大人(巨人)迹”乃是常见通用之说法。
由此可见,姜嫄是“履大人之迹”而生后稷。姜嫄所履之迹,其实就是图腾之迹。现在,我们将进一步探寻此中“大人”的真相,假设并推断周人的图腾。
二、推断周人图腾的依据
“大人之迹”究竟为何物呢?孙作云先生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提出:“‘大人之迹’就是熊迹,姜嫄履大人之迹而生子,就是履熊迹而生子,周人以熊为图腾。”我亦赞同此种说法。以下,主要从几个方面论述周人以熊为图腾的正确性。
(一)地域因素
在我国远古社会,不同地区的氏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图腾。“在东方沿海一带,诸部落多以鸟为图腾,即所谓‘鸟夷’者是。如舜族以凤鸟为图腾,丹朱族以鹤为图腾,后羿以乌为图腾,殷先祖以燕子(玄鸟)为图腾等等。在中原诸部落,多以两栖动物或鱼类为图腾,如蚩尤之族以蛇为图腾,鮌族以鳖为图腾,‘应龙族’以泥鳅为图腾等等。在西北高原诸部落多以野兽为图腾,如黄帝之族以熊为图腾,黄帝伐炎帝时所率领的‘六兽之师’—一熊、罴、貔、貅、貙、虎,即以六种野兽为图腾的民族。又西北的羌族以羊为图腾,猃狁、犬戎、(赤秋、白狄)等以狗为图腾。”而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周族克商前夕的根据地是陕西岐山,其活动中心在泾、渭二水流域,夹杂在戎狄之间。据此可初步推断周人的先祖应以野兽为图腾。
(二)族源姓氏
周人与黄帝同姓姬,而后人说姬姓出自黄帝。《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 渭河流经地区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由此可见,黄帝为姬姓之祖,周人与黄帝一脉相承。 “在中国古代,图腾标志便是氏族成员共同的名字,又是其成员个体的名称……所谓伏羲氏、金天氏、神龙氏、有熊氏等等,在最初不仅是其氏族的名称,而且是其每个成员的名称。”而黄帝号有熊氏,逆推可知,黄帝所在的氏族亦名有熊,且该氏族的图腾标志即为熊。由此可进一步证明,周人以熊作为图腾 。
又因姓亦出自图腾。“姓是生人之物(即图腾),人生下来就有姓。”姓由图腾产生。又汉代王充在其《论衡·诘数篇》称:“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而生,则姓姒氏。商吞燕子而生,则姓为子氏。周履大人迹,则姬氏其立名也。” 夏人“姒”姓来源于“薏”,是由于夏人最初曾以薏苡为图腾。“姒”形似“苡”,而薏苡为同种植物。同理,“子”姓来源于“燕子”,是由于商人以燕子为图腾,而“子”字,取“燕卵”之意。足以见得,姓氏是出自图腾的。而现在仔细分析“姬”这一姓氏,除去女部,不仅在古音中与“亦”相似(“迹”从“亦”声),且含义从趾,为足迹之意。窃以为此足迹就是姜嫄所履之迹。且其在金文中的图像亦类似“熊迹”。由此可见,“姬”姓的来源、形义皆源自熊图腾。
“姬”字在甲骨文、金文、小篆中写法图示:
(三)生子迷信
“图腾崇拜与生子迷信有关,二者往往纠缠在一起。我们若能从周人的生子迷信之中,分析抉发,也可以看出他们在原始社会的图腾信仰。”
上文中提到的第二首诗《小雅·斯干》便体现了周人的生子迷信。“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这几句关键性的话语表达的是“梦熊生子,梦蛇生女”的含义。“梦蛇生女”较好理解。“原始夏人主要以龙蛇为图腾”,而周人多娶夏的后人“姒”姓女子为妻,既然“梦蛇生女”说由此间发展而来,那么我们与之类比,能否推断“梦熊生子”是源自周人以熊为图腾呢?
中国远古历史上存在不少“梦熊生子”的事例。研究中国象征文化的专家艾博哈德认为,“著名的治水英雄大禹便是是梦熊生子的产物”。 “熊图腾”起源说的资深研究者叶舒宪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和实地考察,在《熊图腾神话源流考》一文中说道:“黑龙江河谷地区有好几个以熊为图腾的部落,他们认为自己来源于熊,是因为其祖先曾在梦中与熊交媾的传说广泛流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梦熊生子”一说与周人图腾有着密切的联系。熊,便是周人的图腾。
(四)图腾避讳
既然,熊为周人图腾。那么,在诸多历史文献中,为何不直接称“熊”,而要以“大人”或“巨人”代替呢?窃以为,这是一种图腾避讳。
“图腾避讳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禁止直呼图腾名称,而改用亲属称谓称呼;而是禁止使用图腾名称,改用其他名称称呼与图腾同类的动物。这又称作‘图腾言语禁忌’。”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说:“北美印第安人,有许多氏族,不叫其本名,而以另外一种名称称呼之。……如维安多特人,由以下八个氏族组成。分别为1、狼氏,2,熊氏3.海狸氏……而注中他们又被称作噬骨者(指狼)、树栖者(指熊)、懦者(指海狸)。” 在我看来,这便是典型的“图腾避讳”。原始人类因为惧怕图腾的神奇力量,而以语言禁忌的方式来避免亵渎图腾,正如古代帝王姓名之讳。图腾避讳在中国古代社会亦有所体现。如商人祖先以燕子为图腾,但其称之为“玄鸟”(见《诗经》中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为图腾“燕子”之讳也。还有“东方的鹤族,不自称‘鹤’,而曰‘丹头’,此‘丹头’亦是讳。” 又何星亮在《中国图腾文化》一书中引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太昊帝庖牺氏,……母曰华胥,履大迹于雷泽,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此中华胥所履之“大迹”为“蛇迹”,不以实名称之,显然也是图腾避讳的结果。这与“姜嫄履大人之迹”之说如出一辙。
从以上事例看来,周人是因“图腾避讳”而不直呼图腾之名,从而反映出“大人”乃是对图腾本名的避讳。“熊”才是周人真正的图腾。
本文通过对《诗经》中两首古诗的详细分析以及对各类史实的探寻梳理,以设问、解答、论证的方式论述了周人的图腾观。其中,诸多结论来源于古文献的记载以及当代学者的考证,综合上述观点及推论,当知周人以熊为图腾的观念并非空穴来风,究其种种,皆源于图腾信仰。
先秦时代,三皇五帝三王的时代
夏商周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