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清华大学校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原为圆明园遗物,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在这座日晷的下部底座上,镌刻着1920届学生的铭言:“行胜于言。”有中文及拉丁文两种语言。
1920届是清华大学优秀的毕业年级之一,著名的经济学家陈岱孙、化学家曾昭抡、陈可忠、萨本铁、赵学海,植物学家张景钺、政治学家萧公权等,均出自于这个年级。1920年春,庚申级同学毕业前夕,大家商议要做一纪念品向母校献礼,经反复磋商后选定了日晷方案。它可供同学们上下课守时的参考,同时亦含有惜阴、即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意思。
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在百年校庆研究生校友返校纪念大会上还进行了日晷基金的认捐仪式。1960级校友郑志佳宣读日晷基金捐赠倡议书。倡议全体研究生校友捐赠设立“新日晷雕塑建造专款”,主要用于新日晷雕塑的建造及后期维护。
清华大学工作人员曾在2011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出于对老日晷的保护,老日晷将入存校史馆进行展放,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原样的复制品。工作人员介绍,由于风化严重,再加上以前已经对老日晷进行了数次修补,现在已经无法对老日晷进行修缮,因此学校才作出这个举措。
老日晷并不是法定的“文物”,但它是清华大学的一个象征。对于日晷的保护,加围栏等措施并不现实,更多的人喜欢近距离接触日晷,学校也并不希望对此进行干预。虽然将它放入校史馆,但是将来校史馆完全建成后会对外开放,这样大家仍然能够观赏,其文化承载的作用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