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今何在写的一部小说。很多人都特别喜欢里面的那些句子,几乎每一句都很经典。
故事讲述的是悲剧英雄孙悟空以及唐僧等人对命运的抗争,作者以现代人的角度重新解读《西游记》的某些情节,通篇弥漫的是思考。另类的西游记,另类的玄幻经典。
故事不按《西游记》中单一的叙事模式推进,而是分三条线索展开叙述:—是猪八戒和阿月之间不离不弃的爱情,二是孙悟空与紫霞热烈却又压抑的感情,三是唐僧与小白龙之间哀婉的情意。故事在猪八戒、孙悟空、唐僧三者之间不断的转换,每个故事好像是各自独立的,但是它们共同拼接成了完整的故事。这种将叙述事件和逻辑顺序打乱,让故事在过去与现在,尘世和仙界之间自由穿超的后现代主义叙事模式,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将镜头不停地切换,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
作品主题
在今何在的《悟空传》中,那种曾经代表正义、充当英雄具有典型化、脸谱化的形象发生了彻底的转化。每一个形象都被赋予了丰富与复杂的价值内涵,超越了《西游记》中形象的单向性和特定化。每一个形象自身都矛盾重重、行动不居、让人琢磨不透。他们都超越了我们原有的形象阐释框架和解释规范,不断冲击和修改我们已有的期待视野。如果我们再用正义与邪恶这个二元际准来划分《悟空传》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苍白无力。从这个意义而言,《悟空传》对人物形象的反类型化策略,极大地增加了我们对生存状态、生命价值、个体性格那些内在冲突的悖论、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理解。
在《西游记》的取经故事中,唐僧师徒所遭遇的很多磨难都是由于神仙、佛的疏忽或是监管不力而造成的。由于神仙们的疏忽与监管不力,导致其坐骑或者属下下凡危害人间,可最后的结果是它们是神所豢养的,什么处罚都没有,被带上了天庭回归了它原有的生活,危害人间只是游戏一番,调剂一下天庭枯燥、乏味的生活而已。而作为他们的主人一点责任都不用承担。反而是孙悟空他们面对这些始作诵者要感恩戴德。就因为他们是神。他们所做的都是对的,是权威,其他牛命只有服从。《悟空传》中的悟空是反对神的,他的出生就决定了他不是神,他是由石头变的,是神之外的生灵,而他认为神和万物都是平等的,而神却认为他们高人—等,要所有的万物都诚服于自己的管理之下。而悟空却要改变这一切,与神作斗争,虽然每次伤痕累累,但他却乐此不波。《悟空传》中的悟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隐喻。它表征着对这种神圣不证自明的中心、等级制度合法性的质疑,表征着对权威的对抗和消解中心的努力。
《悟空传》中的神是作者否定的对象,他们被描绘成猥琐、自私、贪生怕死的形象,玉帝懦弱无能、王母蛮横霸道、如来的唯我独尊以及众神自保性命的嘴脸暴露天遗,难以让人对这群神仙产生敬意。王母娘娘在书中被描绘成一个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神经质女人,她的权力至高无上,天庭的一切规章制度就是她的意愿,不只是高高在上的诸位神仙,就连在古典作品中处于完全支配地位的玉皇大帝在这里,也不敢当众违背她的任何意愿。
爱情描写
爱情在《悟空传》中大放光彩,小说中的人物在爱情中得到更加全面更加世俗化的表现。《西游记》中的道德圣徒的不谈爱情,在《悟空传》中成为永不变心的生死恋,有人甚至说《悟空传》的主线是爱情,其中,小白龙对唐僧的爱情,紫霞与悟空的爱情,猪八戒与阿月的爱情行等等都写得刻骨铭心。爱情成为唯一神圣的东西,它取代了去西天取经的神圣地位。这种神圣的爱情,既是对《西游记》的合理想象和再创造,又是作者小说理念的必然现实。爱情照亮《悟空传》让这部小说增添了动人的神采。
在《悟空传》中,作者赋予师徒四人更多的人类情感,描写了四对恋人的爱情;阿瑶、紫霞和孙悟空、小白龙和唐僧、阿月和猪八戒、百花羞和奎木郎。爱情是人的正常本能需求,对爱情的追求是人的正当欲望,两性间忠贞纯洁的爱是美的,为了追求爱的自由而同阻挠压抑他们的环境进行抗争,则更有明显的社会意义。[3]
艺术特色
《悟空传》不像《西游记》一样追求形式上的完整性和情节发展的线状性。在《悟空传》中,整个故事叙事实际上是在两个不同的时空层面展开,五百年前的故事和五百年后的故事交又叙述。故事基本上是在时空的“拼贴”和“回闪”中实现的。作者进行交又叙述,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笔锋不时转向“前因”,将读者的视线带到五百年前,同时叙述着以前的和现在的故事。不但叙述时间可以任意延展、加速、逆转,而且叙述空间也可以任意转换、拼贴、重复。
故事开始,唐僧的尸体在地上被火燃烧,猪八戒笑着泪流满面。故事转向了“前因”,开始讲述猪八戒的前世——天蓬元帅和阿月的故事,然后八戒梦见,他又被拉回到了五百年后的现实生活中。而后,作者通过同样的叙述“前因”的方式,交代了孙悟空和紫霞仙子的故事,小白龙和唐僧的故事,通过这样的交代,五百年前的那个大背景在读者眼中慢慢清晰起来。八戒和沙僧为什么会被贬下天,他们师徒怎么样走向取经道路,东海龙女又怎样成为了唐僧的坐骑,作者慢慢道来。
故事分为两层在发生着,却有因果联系。整个故事结构是—个倒果为因的圆形结构,故事的结局也恰恰造成了故事的发生,变成了—种时间的空间化的产物,即故事成为了一个可以在两个时空层面上互动、渗透、并置的结合体。
大结局的时候,阿瑶找到废量中的那块石头,将它埋在了一片焦土的花果山,这恰恰又是取经故事的开始,整个故事像是—个环,没有开始没有结局,开始即使结局,结局又是故事的开始,这将后现代主义西方时空的荒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话艺术
《悟空传》基本上是由对话构成的,这在小说中是很少见的。按常理来说仅有对话,小说是破碎与片段化的,但在《悟空传》中却没有这样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梧空传》的阅读是在我们非常熟悉的《西游记》这个底层文本的背景下进行的。一些情节没必要再去介绍,这种省略与直接,反而成了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由于底层文本《西游记》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积淀深厚,其文本的语言表述风格与人物的语言特征都在读者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理解模式。而今何在《悟空传》的写作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要通过语言的戏仿来消解读者对《西游记》中具体语言的固定意义的理解,以达到脱离历史的束缚,以进行自我表达的需要。
人物的语言是建构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的通道与途径。在《西游记》中对于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以及其他诸多人物形象的建构,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通过他们在各种场合、各种情节、各种事件中的语言表达来完成的。今何在在《悟空传》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颠覆了我们对这些传统形象的理解,首先就是通过戏仿在语言层面上对他们进行颠覆。在《西游记》的视野中,他们本应该这样说话,而今何在在《悟空传》中却对他们语言进行扭曲、变形,以另外一种我们不曾或者不能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说话,从而达到我们对其形象的颠覆与解构。在《悟空传》的第一章中,唐僧被树妖抓住了,根据我们原有的理解,唐僧应该是一副慷慨就义,临危不惧的样子,但当树妖允许他说出最后的遗言时,我们不曾想到的是,他却大声减出了“救命”二字。唐僧这样的语言在让人发笑的同时,也解构了唐僧形象的神圣性,让人看到了唐僧作为世俗人性趋利避害、贪生怕死的一面。通过唐僧的呼救,对一种《西游记》里营造的伪崇高进行了彻底的消解。而对于猪八戒,文中则通过机智的语言将其进行了戏仿性的转化,表达了其世俗功利的一面。八戒在文中说:“俺妈把俺生下来时,也没告诉俺猪一生意义是什么,俺还在苦想,一看其他兄弟都先抢着把奶头占光了,才知道什么叫真他妈蠢。”这种语言戏仿了现代的口语,显现出猪八戒的流氓无赖的味道。戏仿在语言上的表现形态和表现效果上具有幽默搞笑的特点,在话语中掺杂搞笑、戏仿的成份,其目的却是要达到颠覆原有人物形象的效果。
作品命题就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性。《悟空传》来自于主角之—孙悟空的名字,如果说“三教归一,借发掘自我的生命根性去体悟天地玄奥的文化思路是《西游记》作者汲取当时的文化思潮而创造神话世界的基本思路,那么《悟空传》则容纳了中国传统思想的释和道的精神,并受到西方思潮中的虚无主义和游戏精神的影响,表达了现代人的精神困惑与迷茫。在作品的末尾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句“当五百年的光明只是一个骗局,虚无时间中的人物又为什么而悲?为什么而喜呢?”,这样的哲理话语,对应着“悟空”的主题,引人深思。
除了升华主题,哲理性的话语对情节的发展起到点睛的作用。在第十一章的末尾,孙悟空因为没有被邀请出席蟠桃会而准备去讨公道,紫霞对此发出感叹“晚霞的绚丽是不会久的,灿烂过后,就是漫漫的黑暗了”。这本来只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景观描写,放在这里,却预示着后来的不幸结局,这样的描写,作为故事的转折点自然含蓄,韵味无穷。
作者:韦长歌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992916/answer/1996566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几天朋友刚好给我看了《悟空传》的完美纪念版里,今何在写的序言——《在路上》,实在很喜欢。我觉得他的说法,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下面就直接搬过来了。
很小的时候,因为是独生子女,父母上班后,我就一个人在家中自己与积木游戏。然后我发明了一个游戏,骑一辆儿童小三轮车,车轮沾上水,就在客厅里不停地转圈,然后看着自己划出来的轨迹,非常开心。
可能每个人童年的经历都会暗中影响我们的一生,现在我也总有一种感觉,这世界其实只是看起来很大,可实际上你哪儿也去不了,只能在这有限的几平米空间中不停地划圈,你以为你走了很远,一看里程表都好几万公里了,其实只是在转圈。
所以一直以来我总有一种冲动,想冲破什么,想逃脱什么,这种感觉伴随着我的人生且愈演愈烈。我想其实所有人都一样,我们会觉得世界越来越小,但其实那是因为我们在长大。你总认为远方有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就在前方等待,然后不顾一切地奔过去,但也许有人真找到了那个世界,也有人发现全是幻影。
我总在想人的一生要追求什么,功名利禄?得到这一切之后呢?当你老去的时候,回想一生,你会不会遗憾?似乎不论如何去苦苦追求,总有一些你必须放弃,总有一些你只能怀念,还有一些永远只在梦想中。我们永远在计算成败、取舍与得失,却没有人能找到正确答案。
写《悟空传》那一年,是2000年的春节。央视开始演新版《西游记》,本来我很期待的,结果一看很失望,因为老版《西游记》还是能打动我的。五百年桑田沧海,当年那首主题曲一唱,我顿时眼泪哗哗的。我现在还记得歌词:"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霜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
这歌词太好了,直接影响我的人生观。有人说《悟空传》颠覆西游,其实我一点儿没觉得颠覆,我觉得我写的就是那个最真实的西游,西游就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一群人在路上想寻找当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我们一些改编作品里面表现的那样,就是打打妖怪说说笑话那样一个平庸的故事。
也正是这样,我十分受不了西游里面就只有打妖怪打妖怪,打你妹啊。西游的主题根本就不是打妖怪。妖怪只分两种:一种都是当年跟着孙悟空一起反抗天庭的兄弟,像牛魔王之类的,孙悟空必须把当年和他一起战天斗地的结拜兄弟都干掉,就为了成佛,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悲剧;另一种则是神仙安排下来的,不是这个的坐骑就是那个的宠物。这也太恶心了,一边让人去西天一边安排下九九八十一难,就想把你整死。所以整个西游就是一出悲剧,是一场阴谋,不论你怎么做,都是死路一条。你不服从神,不向西走,整死你;你向西走,一路上九九八十一难,都是神安排的,依然整死你。最后到了西天,你以为成功了,最后给你部经还是假的,全是白纸,你拿回去退货,送了礼,给你部有字的,你以为是真的,是真的吗?其实还是假的,因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谓道不可道,我们说了别人的答案不是你的答案,如果有人要拿答案灌输给你,那不是为了让你聪明,更可能是想让你变傻。
最后四个人成了佛,成佛以后呢?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以前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梦想的四个人,一成了佛,就完全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佛是什么,佛就是虚无,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感情没有欲望没有思想,当你放弃这些,你就不会痛苦了。但问题是,放弃了这些,人还剩下什么?什么都没了,直接就死了。所以成佛就是消亡,西天就是寂灭,西游就是一场被精心安排成自杀的谋杀。
我写《悟空传》,就是要把这些写出来。《西游记》里一切都很隐晦,但我写得很直白。我心目中的西游,就是人的道路。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西游路,我们都在向西走,到了西天,大家就虚无了,就同归来处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要奔向那个归宿,你没办法选择,没办法回头,那怎么办呢?你只有在这条路上,尽量走得精彩一些,走得抬头挺胸一些,多经历一些,多想一些,多看一些,去做好你想做的事,最后,你能说,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我战斗过,我不后悔。
我很欣慰我们的路还很长,未来还很远。我曾经写过一句话:人生最有价值的时刻,不是最后的功成名就,而是对未来正充满期待与不安之时。
有未来是件很开心的事。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去见证这个未来,见证我们走过的路。成败,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你去追求理想时你就会明白,你很可能不会成功。最关键就在于,当你深知这一点时,你还要不要去追求。
我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
引用我最喜欢的一首歌的歌词作为结束:
如果失去是苦,你还怕不怕付出
如果坠落是苦,你还要不要幸福
如果迷乱是苦,该开始还是结束
如果追求是苦,这是坚强还是执迷不悟
每次看《悟空传》,都觉得又压抑又痛快,它充斥着一种被逼着的勇敢,还有无奈的悲壮。
很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