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包拯生平简介(选自合肥市旅游局编《合肥市旅游景点导游词》)包拯是北宋人,字希仁,北宁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生于合肥肥东包村。其父包令仪,字肃之,进士及第,当过福建惠民县知县,任京都的七品虞部外郎,掌管国家的冶炼的生产。母亲张氏。包拯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及父母美德的影响,加上他聪明睿智,敦厚诚实,严守父教,刻苦攻读。乡试中,他名列前茅。但包拯不骄不懈,谦虚谨慎,尊重师长和学友,受到乡邻们的赞扬和好评。' 宋仁宗天圣五年,也就是公元1037年,朝廷开科,已29岁的包拯,进京赴试,高中士,初授大理评事,任建昌知县,建昌就是今天的江西永修县。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为侍奉父母,他辞官归里。数年后,双亲相继过世,包拯为他们送葬并结庐守孝三年。景佑二年,也就是公元1037年,已39岁的包拯,方在乡邻的劝说下重登仕途,出任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池州.江宁等地的知县.知府;任过监察御史.贺契丹正旦史、河北都转运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最后官至枢密副使,成为宋仁宗最高行政领导核心之一。包拯在主持京师开封府政事之时,下令废除陈规陋制,允许百姓直接到公堂上诉伸冤。这个措施深受开封老百姓的拥护,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拯于嘉佑七年(1062)病逝于开封,享年63岁。第二年八月,葬于合肥城东郊公城里东村(今合肥市大兴集)。包拯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人称包公。有关包公铁面无么,不畏权贵的故事、戏曲、小说,在民间流传很广,诸如《秦香莲》、《包公赔情》、《三勘蝴蝶梦》、《包公误》等等,里边所写的事情都不是历史上的真事,然而,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清官,也是一个忠臣,他反对脏官,但忠于皇帝;他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为老百姓做了不好事,所以历代的老百姓都非常喜爱他。客观地说,这些传说与舞台上的包公形象,写得太神了,其中虽有不少溢美夸大之辞,有些纯属虚构,但它无不倾注着百姓的理想和愿望,但诸如《判牛舌案》《陈州粜米》《出使契丹》《打赃官大开府门》《怒斥国丈》等故事,还是有史可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