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资料证明,在原始社会晚期,宁都已有人类居住。
春秋属吴国,战国初属越。后楚灭越,全境属楚。 秦统一后,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宁都属九江郡南壄县。
西汉属豫章郡。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雩都县,宁都为雩都县地。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析庐陵等县置属庐陵郡,雩都属之。
吴嘉禾五年(236),孙权析雩都白鹿营地置阳都县,宁都首次设立行政单位。属庐陵郡南部都尉辖制,又析阳都陂阳地置陂阳县,随后改为揭阳。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阳都为宁都(因境内有太平里,以安宁之意而名为宁都)。此为“宁都”县名之始。迁县治于阳田营(今石上镇王田营村)。
太康三年(282)改南部都尉为南康郡(治雩都)。
东晋永和五年(349),南康郡移治赣县(今赣州)。宁都隶之。 宋永初元年(420)改南康郡为南康国。宁都隶之。
大明五年(461),析宁都虔化屯(今东山坝镇大布村)置虔化县(旧志载:县西五里有石状如虎,传由虎化为石。虎为凶物,改为虔,故名虔化,县以此得村名),并属南康国。
齐永明元年(483)南康国复为南康郡。宁都、虔化均属南康郡。 开皇九年(589)灭陈,改南康郡为虔州。虔化并入宁都,隶虔州。
开皇十三年,陂阳县(今石城县西)并入宁都县。
开皇十八年(598),改宁都为虔化县,隶属如前。迁县治于雪竹坪(今梅江镇)。 武德五年(622),虔化属洪州总管府虔州。
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虔化属江南道虔州。
开元二十一年(733)分江南为东西道。虔化属江南西道虔州。
元和六年(811),升虔州为上州,虔化为上县。
咸通七年(866),升虔州为节镇,号百胜军。虔化隶之。 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十五路。虔化属江南路虔州。
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为东、西路。虔化属江南西路虔州。
大观元年(1107),升虔州为望郡,虔化为上县。
绍兴二十三年(1153),改虔州为赣州,虔化为宁都。 至元十四年(1277),置江西行中书省,改赣州为路。宁都属赣州路。
元贞元年(1295)十一月,升宁都县为州,辖石城县,属赣州路。 洪武二年(1369),改赣州路为府,改宁都州为宁都县。建立里甲制度,宁都县下设清泰乡、太平乡、怀德乡(俗称“上三乡)、安福乡、仁义乡、陂阳乡(俗称“下三乡)等6乡,下辖45个里,8个团(里与团平级),61个都。
洪武九年(1376),宁都县属江西布政使司赣州府。 清初沿明制,仍设6个乡,其中改陂阳乡为平阳乡。
乾隆十九年(1754),升宁都县为直隶州,辖瑞金、石城二县。 二年(1913),宁都复改为县。
三年(1914),全国行政区划设省、道、县三级。江西设四道,宁都县属赣南道。
十五年(1926),废道,宁都县直属江西省政府。
1929年,宁都为中央苏区属县。
1931年9月,宁都县分为宁都、彭湃两县。
1932年2月,宁都、彭湃两县复并为宁都县。
1933年1月8日,赵博生在南城金溪黄狮渡战役牺牲。同月13日,为纪念赵博生,宁都县改为博生县。
1933年7月,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关于重新划分行政区划的决定》,宁都分为博生、洛口、长胜三县。隶属如前。
二十三年(1934)十月,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仍为宁都县,属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区,并为专署驻地。
二十四年(1935)四月,江西省政府将全省改划为八个行政区,宁都属第八行政区,仍为专署驻地。 1949年8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宁都县城。29日成立宁都县人民政府。同年9月,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瑞金分区,后未成立,改为宁都分区(1951年6月改称宁都专区)。宁都县隶之,并为专署驻地。
1952年8月29日,撤销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宁都县属赣州专区。
1954年6月,改赣州专区为赣南行政区。宁都县隶之。
1964年5月,改赣南行政区为赣州专区,1971年2月改称赣州地区。宁都县隶之。
1984年,设立员布乡。
1987年4月5日,青塘乡、长胜乡、黄陂乡改设青塘镇、长胜镇、黄陂镇。
1988年12月10日,撤销刘坑乡,其行政区域划归梅江镇管辖。
1995年9月29日,撤销固村乡、赖村乡,设立固村镇、赖村镇。
1997年1月14日,撤销石上乡、东山坝乡,设立石上镇、东山坝镇。
1998年4月7日,梅江镇析置刘坑乡,乡政府驻刘坑村。
1998年8月5日,撤销洛口乡,设立洛口镇。
1999年7月1日,改赣州地区为赣州市,宁都县隶之。
2000年6月27日,撤销小布乡,设立小布镇。
2001年10月20日,撤销员布乡,划归洛口镇;撤销刘坑乡,划归梅江镇;撤销黄石乡、田头乡,设立黄石镇、田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