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中,科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担负着为国家选择人才的重任,到了明清时期,统治者将八股文定为考试的形式,但是由于八股文比较死板,很多人都讨厌八股文,可是这些都不能改变朝廷坚持使用八股文来招揽人才。其实,统治者们也都不是傻子,他们对八股文的弊端也都清楚,他们坚持用八股文,我想也是他们权衡了利弊的结果。我认为在当时用八股取士,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
一、让寒门学子也能通过科举入仕
不论是哪个朝代,寒门学子永远是弱势群体,他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实在是太少了。八股文的考试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这几本书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是比较普及了。寒门学子们很容易就可以买到这些书籍拿来学习,而且八股将考试范围限定在这几本书里面,也使得寒门学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在科举中考中。试想,如果科举换了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科目,那么寒门学子是怎么也比不上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的。
二、便于评判
八股文是比较固定的形式,考官在批改的时候,也比较容易按照标准给考生评分,如果考试内容比较开放,那么这给考官赋分带来了困难,由于主观原因的存在,对考生也很难做到公平。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就算八股文有这些缺点,明清的统治者还是坚持使用八股文选拔人才。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也不能只单单看到八股文的缺点。
可能很多人觉得采用八股文选拔较为死板,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八股文考试的内容均出自于四书五经,这些书籍在当时已经很普及了,也是讲究一个公平公正。
当时坚持用八股文肯定是利大于弊,这样无论是京城的学子,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学子,都有统一的教材。大家就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角逐,让寒门学子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会。否则,如果考试的内容五花八门,那在当时书籍还不普及的情况下,势必就会产生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富人家可以买大量书籍供孩子学习,而穷人家不仅买不起书,而且在很多地方甚至都买不到书。这样就等于关闭了寒门学子登上天梯的机会。
有人觉得八股文学的内容都空泛无用。但事实上,考八股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天下学子中,挑选出最肯努力的人。至于具体工作方面的能力,等考上以后再慢慢培养也来得及。只要是愿意付出努力、能吃得苦中苦的学子,完全不用担心他们无法学会具体工作业务。在这一点上,八股文考试其实和我们今天的高考也很类似。
我们常说“十年磨一剑,一招试英雄”。就犹如现在的高考是几百万考生同聚一堂共同试炼的一场选拔性考试,国家对他的重视性足以显示。而古代采用八股文考试,就是让当时选拔人才的机制更完善,对于考生来说,就更加公平公正统一。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哦
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坚持采用八股文主要是因为八股文在当时契合统治阶级集权的需求,且在全国性的科举考试中统一教学资料、答题方法可以满足科举考试对于公正性的需求,从而择优录取。
一、统治阶级集权的需求:明清两朝科举时的八股文命题范围和答题方式都有统一的标准,考生不可自由发挥,封建统治者画地为牢,将读书人的思维方式禁锢在封建集权统治者的牢笼中,有助于强化封建集权的统治。
二、公正性的需求:采用八股文还因为其格式固定、考试内容固定。八股文在明清时期社会中的普及率高且有明确的考试范围,在大基数读书人中择优录取国家的官员,即在同等考试条件的前提下,择优录取更适合当官的考生。这也是一种大基数选拔人才的有效方法。
明清当政者采用八股文选择官员虽然无法选择出善于创新的人才,但是八股文科举选择官员满足了统治者集权的需求,稳定社会状态,且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换门庭。总的来说采用八股文科举考试利大于弊。
所谓八股文简单的说就是要将文章分为八个部分,文章的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文章的格式、语气、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由于八股文要求考生必须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立言”,考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这是八股文最主要的弊端。
因为八股文毕竟是中国古代传下来的传统科举考试内容。不是轻易说改就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