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耕作技术的基础上,杨屾的《知本提纲·农则》概括出农业生产的一般耕作程序和一环套一环的原则:耕垦?栽种?耘锄?收获?园圃?粪壤?灌溉之次第,如果能一一详明,自然善于耕稼,产出倍增?这七项是《知本提纲》讨论耕稼的内容?
前四项为粮食作物生产的4个环节,园圃为农家不可偏废的生产项目,最后两者则为粮食作物和园圃生产共同应该注意的环节?并指出一个环节要紧扣另一个环节,对每一环节还提出了质量要求?对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也同样提出了要求?
掌握技术关键是农业生产中应予以重视的又一原则?当时的农学著作中辑载了不少农谚资料,提出了播种时期?前后作的关系?耕地深度?操作时间等问题,对实际生产有很大指导意义?
如说“小满花,不到家”,意思是棉花迟种则不收;“荞麦见豆,外甥见舅”,意思是去年种荞麦之地今年不宜种豆;还有“麦子犁深,一团皆根;小豆犁浅,不如不点”?“天旱锄田,雨潦浇园”等?
当时的农学家认为北方的生产技术关键是“粪多水勤”;南方则是“深耕”?“早种”等?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首要的一个环节,《知本提纲》已有系统认识,指出前作物收获后,土壤板结,通气不良,经过耕耙和风化作用,板结状况可以改变;但“日烈风燥”,水分又损失过多,因之必须“雨泽井灌”补充水分,土壤经过这样的耕作使水?肥?气?热达到协调程度,才对作物生长有发育之功?
耕地技术在清代已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北方旱地土壤耕作不论夏耕或秋耕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耕作法,即浅?深?浅?
初耕宜浅,破皮掩草;次耕渐深,见泥除根;转耕勿动生土,频耖毋留纤草?
南方水田耕作技术的进展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深复耕?深耕在明?清时通常都在八九寸,不超过一尺?二是冻土晒垡?即将表土翻挖,熟化土壤?
清代农作物保持着传统的稻麦和杂粮等,自明代中期玉米?番薯等新作物引进后,对我国作物结构产生很大影响?玉米引进后,清代中?后期推广普及较快,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基本上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传播,尤其在云?贵?川?陕?两湖?皖?浙等省山区种植更为普遍,甚至在粮食作物中渐占主导地位?
番薯至道光年间已在各地普遍栽种,并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辅助粮食之一?明代引进的马铃薯在清代也被广泛种植?
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新作物的引进与广泛传播,人口的繁衍,特别是进入18世纪以后,我国人口不断大幅度的增长,大大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因而也促进了清代多熟制的迅速发展?在当时,“一岁数收”具有提高单位面积年产量的积极意义?
18世纪中叶以后,我国北方除一年一熟的地区外,山东?河北?陕西的关中地区已经较为普遍的实行三年四熟或两年三熟制?南方长江流域一般一年两熟,再往南可以一年三熟?
自实行复种制,周年之内的种植和收获次数就有了增加,而从始用于蔬菜生产中的间作?套种等技术运用于大田生产后,“一岁数收”的多熟种植技术逐渐提高,农作制也相应地更加复杂化了?其中,套种是解决多熟种植的关键技术?
套种的原则,一是除主种作物外,套种作物应选择生长期比较短,相互间有亲和力的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都可以参加进去;二是通过套种争取多收,最主要的技术措施就是要多施肥料?此外,桑间?果间,通过间作?套种?复种等技术,也可增加种植和收获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