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起居与二十四节气相适应吗?

2025-04-13 15:04: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养生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并由此产生“顺应自然”的养生学观点,为四时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吕氏春秋》对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养生有了较为明确的论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使,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年寿得长之意为“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指的是人能尽其寿而颐享天年。

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养生家,如华佗、陶弘景、孙思邈、陈希夷等。他们对四季养生的理论都有精辟的论述,并提出了许多更为具体的四时养生方法。如华佗《中藏经》提出:“阴阳盛衰,各在其时,更始更末,无有休止,人能从之亦智也”的观点,并创制五禽戏锻炼法;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更记载了多种食养、药养和术养的具体方法;唐末道士陈希夷编创的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功理源于四季阴阳变化,五行配属学说,功法按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更替而编排,深合“天人合一”之理,此套功法至明清时期仍颇为流行,许多养生著作均有收载。

宋元时期,涌现了金元四大名医和陈直、邹铉、丘处机、王王圭等许多养生学家,著有《养老奉亲书》、《摄生消息论》、《泰定养生主论》等大批养生专著,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思想,使四季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日臻完善,尤其是在食疗和药疗方面成就更为显著。如宋代陈直所著《养老奉亲书》收食养食疗方162首,指出“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明确提出了饮食在四时阴阳变化中对人的调节养护作用:“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也”。他的论述推动了四时食养的普及和发展。

明清时期,是四时养生的鼎盛时期,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万全的《养生四要》,高濂的《遵生八笺》,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曹庭栋等《姥姥恒言》等,比较详尽地总结了四时养生经验和成就,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对推动养生学的普及,促进人们的健康长寿起到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