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翘嘴红鲌运输成活率的因素很多,它们之间彼此关联。在翘嘴红鲌的运输过程中应全面考虑这些因素。
(1)溶解氧: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影响翘嘴红鲌运输密度和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在运输过程中鱼类不断消耗水中的溶氧,当水中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苗种就开始死亡。正常情况下,翘嘴红鲌的耗氧率与鲤鱼相近,据测定,体长7厘米的翘嘴红鲌耗氧率为0.15毫克/克·小时,9.5厘米的耗氧率为0.13毫克/克·小时。如果是采用尼龙袋装运苗种,由于袋中充有大量的氧气,不会发生缺氧问题。而在开放式运输中,就要充分注意氧气的补充工作,通常在运输途中可以通过人工冲氧气、换水等措施来提高水体的含氧量。
(2)水温:水温对苗种运输密度和成活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水温的升高,翘嘴红鲌的耗氧率升高,它的代谢强度也不断加大,另外温度高时,水体中腐败物质分解速度加快,造成水质恶化,从而引起苗种死亡,降低了翘嘴红鲌运输的安全系数。因此,高温季节运输时,可以通过减少装载量、加冰、晚上运输等措施提高运输的安全系数。低水温对苗种的运输是有利的,但不是越低越好,水温过低易造成鱼体冻伤。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运输途中需要换水,容器中的水温不要发生3℃以上的剧烈变化,否则鱼类不能很快适应而罹患感冒病,严重时可引起苗种死亡。
(3)水质:翘嘴红鲌在运输过程中,排粪(如运输前排粪不彻底)和排泄(二氧化碳、氨氮)不断,这些物质很容易使水质变坏,严重时导致运输途中死鱼。因此,要求运输用水水质清新、不受污染、溶氧充足、含有机物质及浮游生物量少、中性或微碱性、不含有毒物质。一般的江湖、水库、井水、自来水都可作为运输用水,现在普遍采用井水和自来水。使用井水时,一定要注意曝气处理,以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使用自来水需经过去氯处理后才能用。去氯方法:一是把自来水放入大容器内贮存2~3天,或向水中充气,或开启微型增氧机24小时后即可使用,目的是使氯从水中自然逸出;二是每100升水加硫代硫酸钠(Na2S2O3·5H2O)0.63克,可使水中的氯含量降至0.1毫克/千克的安全浓度。
如果经24小时的运输仍不能到达目的地时,就需要重新换水充气,目的是及时清除运输途中鱼体排泄物和二氧化碳及氨氮的积累,当然如果在20小时左右就能到达目的地,为了防止水质腐败变质,在运苗水中加青霉家和食盐,可抑制细菌活动,延长运输时间。
(4)鱼的体质:翘嘴红鲌的体质与运输成活率关系很大,瘦弱的或有病的翘嘴红鲌耐低氧的能力差,经不起长途运输。因此,在运输前要加强饲养管理,使其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这样的鱼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也强,运输成活率也会较高。进行苗种运输之前,要进行2~3次的拉网锻炼,一方面使翘嘴红鲌排清粪便,减少黏液的分泌;另一方面可使其肌肉结实,提高耐低氧、耐密集运输的能力,长途运输还要在清水中“吊养”一晚方可装运。
(5)装运密度:装运密度关系到运输过程中的水质好坏,同时又关系到运输的成本。应根据鱼的种类、规格、体质、水温、运输时间、运输工具等情况来确定合理的装运密度。
(6)运输鱼的选择:
①水花:通常正常的鱼苗体色为洁白色,大小均匀,游动活泼,体表光滑,无黏附物,基本上没有畸形鱼苗。
②小规格苗种:优质小规格苗种的特征是:一般体长在2厘米左右,鱼体粗短、健壮、体色亮白,个体大小基本一致,在培育池内集群性强,在脸盆里溯水性强,大小规格整齐,体表光滑完整,无附着物和寄生虫黏附,如有离群独游、头朝上尾下垂或打转的个体,则应剔除。
③大规格鱼种:根据翘嘴红鲌的生长规律,6~7月繁殖出来的鱼苗培育至8月一般应达到3~5厘米,外形完全与成鱼相似,9月应达到8厘米,10月可达10厘米。如果达不到这种标准,就不能算是优质鱼种。此外,优质鱼种还必须皮肤光洁无赘物,无伤无病害,膘肥体壮,蹿跳有力。
④成鱼:要求无明显外伤,无明显症状,体格健壮,肥满度适中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