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了墨子希望天下无争,永享太平的愿望。和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的思想。
墨子描绘的和平之路,一是理论上的,一是实践上的。理论上的和平之路,即从“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出发,“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只有这样,“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顺”。天下之人皆相爱,就可以达到“七不”的理想境地,从而制止攻伐的战争。实践上的和平之路,是墨子设坛讲学,让他的弟子们周游诸国,用“兼爱”、“非攻”的理论,去说服诸侯们放弃侵略战争。有时候,为了制止一场攻战,墨子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亲自说服攻战的诸侯。止楚攻宋就是生动的例子。墨子还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了一整套的防御战系,这也是有效制止攻伐战争的措施。
墨子和他的弟子们,从爱利百姓的高度出发,极力反对攻伐之战,维护人间的和平生活。特别是为了实现“七不”的目标,他们死不旋踵,赴汤蹈刃,充分显示出墨家弟子崇高的人格力量。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不用说,这也是墨子根据尧舜时代设计出来的大同世界的模型。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从近代的眼光看去,倒有点像我国提出和倡导的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了。莫非当年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也是读了《墨子》才受到的启发?这就无从考证了。
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
兼爱和非攻是体和用的关系。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利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而人与人之间的互怨互损将激发矛盾引发祸乱。
维护小有产者及农民的利益的主张,墨子在因战争造成的危害中,荒废农耕是最为危险的,这正与儒家的“大同”不谋而合,但正因为又显示出兼爱的思想,所以暴露出其并非和儒家一样是贵族的代言人,而下层士人,与手工业者的代表(因为在其他章节中表现出一定的求新求变,所以并非农民阶级的代表)
维护小有产者及农民的利益的主张,墨子在因战争造成的危害中,荒废农耕是最为危险的,这正与儒家的“大同”不谋而合,但正因为又显示出兼爱的思想,所以暴露出其并非和儒家一样是贵族的代言人,而下层士人,与手工业者的代表(因为在其他章节中表现出一定的求新求变,所以并非农民阶级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