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宗教发源地 冈底斯山地区气候干燥,寒冷,空气稀薄,几乎荒芜人烟。
但是在藏传佛教中,冈底斯山是一座神山。按照密宗讲,它象征密宗中本尊胜乐和佛母金刚亥母;还有的佛教徒则认为佛陀便居住在此山,它周围有五百罗汉侍守。自古以来是中亚和南亚各地人们仰慕、朝圣的圣地。印度有一寺庙叫“湿婆神庙”,印度语称“凯拉散塔”,其建筑结构也酷似此山。《往世书》还认为,印度教的财神阎婆罗所统治的国度就在此山,山周围的几座山峰就是财神的宝库。耆那教也视冈底斯山为一座有灵性的圣山,是该教创始人勒夏巴哈获得解脱的地方。
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发源于冈底斯地区,对它崇拜由来已久。本教认为此山是万山之王,是诸天神的住处,是天神下凡和升天的天梯,还有个本教神祇住在此山。的冈底斯山及其周围的湖泊、河流等大自然造就了崇尚自然界的苯教,而古代藏人又被这天地间的庞然大物所震慑,因此对它产生敬畏继而是崇拜心理,并尊它为象雄王国的神魂山。
雍仲本教还认为天像一盖伞,地像一莲花,冈底斯山就是伞把和莲花的根茎;它处于世界的中心,是诸天神的住处,是连接天上人间的天梯;辛饶弥沃如来佛祖之化身就是沿着天梯下凡的,还有360位本教的神住在此山中。
冈底斯山不仅是雍仲本教的发源地,也是印度教大自在天派的发源地。有些学者进一步推测分析认为,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宗教,诸如本教、印度教、耆那教、祆教皆属一个源头,最早都起源于冈底斯山。
印度教徒认为,只要朝拜过冈底斯山,其他的山就不必朝拜了。围着冈仁波齐转一圈(约六七十公里),可洗尽一生罪孽;转上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转上百圈,便可以升天成佛。每12年一次的马年朝山盛会更是延续至今。人们都相信,马年来冈底斯朝圣一次,等于常年朝拜13次,因为大小众神都会在马年聚集于此。
来冈底斯朝圣,是印度佛教徒、印度教徒、雍仲本波佛教徒或印度耆那教徒的毕生夙愿。对于那些来自拉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的藏民,和那些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或巴基斯坦的信徒而言,冈底斯朝圣之途无比神圣,一路上充满艰辛。两只脚板走上半年甚至一年,有的要穿过无人区,有的要翻越喜马拉雅山,有些人甚至倒在朝拜的路上。朝圣过后能够平安回到家乡的人,受人敬重。据说过去在印度、不丹和尼泊尔,教徒和喇嘛前往朝山时,在国内可以免费乘坐马车。居住在冈仁波齐附近的阿里人拥有冈底斯就拥有了一种至尊和财富,他们去尼泊尔、印度或青康藏区,只要一说他们来自冈仁波齐,就会受到特殊礼遇。 多种文化汇集中心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冈底斯山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古时,这里有一条商道通往中亚和欧洲,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第二条古道,有人称为“麝香之路”。这条商道不仅使东西方经济在这里得以接轨,而且东西方文化也得到交流、融合。藏民族乐于把自己的土著文化之根追寻到西部的大食地方,这说明了藏族文化和西部文化、特别是同中亚地区的诸文化之间自古就有交流融合的历史。 藏族的文明的曙光 冈底斯山文化学家认为藏族文明的曙光——诞生在象雄中部的俄摩隆仁地方。古代文献中说象雄西起大食,东至安多,而俄摩隆仁大约在今冈底斯山下、玛旁雍措湖边的古格地方。因此,冈底斯山和玛旁雍措周围是藏族文明的先驱本教的发祥源地。事实上,俄摩隆仁早已因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创始人辛饶弥沃如来佛祖的降生地而闻名。 传说 在冈底斯的名字里,“冈”为藏语,意即“雪”,“底斯”为梵语,“雪山”之意,两种文字合二为一得此名称。《底斯山湖志》有言:冈底斯山为群山之王,高不可攀,直耸云霄,山脉雪峰林立,天寒地冻。山上时常可见冰凌晶莹、冰笋、冰蘑菇冰清玉洁,山洞如同水晶宫,山峰之间多有凌空横架的冰桥。冈底斯山除了巨岩叠嶂、大石垒垒,便是冰雪世界。主峰冈仁波齐则像国王的龙床,周围群峰则是他的臣民。东边的万宝山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登临过的山,西有度母山,南有智慧女神峰,北为护法神大山。
按照佛教密宗的说法,冈底斯山是胜乐大尊的圣地。因此,尊胜乐为本尊的佛教噶举派历来把雪山作为修行之地,在神山当下仍有许多保存完好的修行洞。按照佛教显宗的说法,冈底斯是十六罗汉中出支罗汉的圣地。据说当年孟加拉高僧阿底峡入藏传教,行至神山脚下,依稀听到山上有敲击檀板之声,以为是罗汉中午用餐之时,便对众人说:“罗汉敲午钟了,我们也用膳吧。”传说自此以后,凡来冈底斯山朝圣者,如是有福之人,便可听见檀板敲击之声。